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電視劇市場,基本為港臺劇所掌控,香港ATV《霍元甲》、《八仙過海》,香港TVB《射鵰英雄傳》、《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臺灣《幾度夕陽紅》、《一剪梅》、《昨夜星辰》等等諸多港臺電視劇,都曾引領各地電視臺的收視潮流。
同時,國外譯製片《加里森敢死隊》、《排球女將》、《阿信》、《血凝》、《神探亨特》等等,也從中分了不少羹。
當時的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才剛剛開始,電視劇製作,處於起步階段。雖然也湧現出了大量作品,但著實吸引人眼球的,為數並不是很多。
並不是他們製作的不用心,主要是因為引進劇給人帶來很多新奇,再說人家劇情梳理,較為成熟,特效、特技製作,也比較前衛。才致使內地劇處於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
不過,儘管處境萬分艱難,內地電視人還是打造出了一些引起全面轟動的電視劇,今天,我擇其主要的4部說一說。
1 山東版《水滸》
身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洋洋灑灑,靈動傳神的文字,歷來深受讀者的喜愛。
80年代初,山東電視臺突發設想,將其中武松的一些故事搬上了熒屏(只拍攝了3集),因反響強烈並良好,又將人物故事進行了補足(前後共拍攝了8集),並擇其精要,將梁山其他好漢的故事又投入了製作。
後來,經過整理,剪輯出了一部40集電視劇,因主要涉及梁山聚義的章節,對原著招安及以後的故事,沒有顧及,所以命名為《水滸》。
對比香港的武俠劇,這部《水滸》,武打場面,沒有那麼絢麗,服裝道具,沒有那麼別緻,但演員的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簡約的粗布衣衫與用品,也增強了生活氣息的濃郁,所以,更接近現實,為觀眾所樂於接受。
關鍵其中的演員,都極具原著神采。
英勇豪邁,威武大氣的武松(祝延平飾演);忠仁孝義,樸實友愛的宋江(鮑國安飾演,後期由楊玉清飾演,形象略差);粗魯灑脫,勇猛仗義的魯智深(於守金飾演);勇悍粗野,率真質樸的李逵(董子武飾演,趙重光也有短暫演出)--------
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彷彿從書中走出來的一般。
山東版《水滸》,曾經在各地方電視臺,被視為重頭戲,收攬觀眾。
當然,人們也喜聞樂見,競相追劇,萬人空巷。
2 央視版《西遊記》
有些電視劇,像早晨開放的曇花,新鮮時熱度很高,但很快就會凋謝,被人所遺忘。
也有一些電視劇,像純糧釀製的醇酒,歷久彌香,永遠不會被人淡忘。
央視1982投入製作,1988年製作完成的大型神話劇《西遊記》無疑是後者的代表。
歷時6年,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演員們歷經千辛萬苦,這放到現在,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很欣賞那時電視人的工作態度,他們的工資比重,拿到現在來說,是微不足道,但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為了心目中的藝術追求,而肯於付出無限心血。
儘管是神話劇,但每一個情節,都是那樣的真實自然,又精彩紛呈,不經意間而引人入勝。
這版《西遊記》,自1984年開始,斷斷續續登陸熒屏,直到1988年,才播出完整。每一次播出,都引得人們廢寢忘食,關注收看。每每播完,人們都意猶未盡,期待著它的再次出現。
還記得1987年的除夕之夜,電視預告說春晚過後播映《西遊記》“大戰紅孩兒”那一集。
我們全家,都強打精神,在看完晚會後,守候著《西遊記》畫面的出現,誰知,一等就等到了凌晨4點多。雖然那時我還很小,但記憶深刻。
《西遊記》的故事本身就家喻戶曉,再加上演員風趣生動,繪聲繪色的表演,所以電視劇深深打動了人心。
央視版《西遊記》自開播以來,至今30多年一直暢演不衰,是目前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集,沒有任何一部劇能與其相媲美。
3 《烏龍山剿匪記》
80年代,有很多影視製作者熱衷於戰爭題材作品的拍攝。
有一段時間,《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血濺津門》,再加上老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等等眾多相關題材影視劇集充斥著電視熒屏。
雖然拍得都很好,劇情感染力也都很強,但維持了沒多長時間便陸續絕跡了。
但有一部戰爭劇,在電視上輪播了好幾年,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這就是《烏龍山剿匪記》。
這部劇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壞人塑造得極為出彩。
尤其是陰險狠毒又老謀深算,六親不認的田大榜;心狠手辣,野心勃勃且詭計多端的鑽山豹;陰冷倦怠,心如蛇蠍的四丫頭。
窮形盡相,讓人恨得牙根直癢癢。
再有,天理昭昭,最終雖然解放軍勝利了,但一個小分隊,幾乎全軍覆沒,連隊長“東北虎”劉玉堂都犧牲了,就剩下何山一人,觸景傷情,來追憶過往。
這裡的好人演得也很形象、悲壯。
電視劇血淋淋地揭示了當年解放戰爭的慘烈,讓觀眾情不自禁,產生極大觸動。
《烏龍山剿匪記》出品於1987年,熱播至90年代初,雖然時隔30餘年,但其中許多情節,我仍歷歷在目。
還記得當初我們給老師、同學,或夥伴起外號,“田大榜”、“鑽山豹”、“東北虎”漫天飛舞,遍地開花,由此可見,這部電視劇當年有多火。
4 87版《聊齋》
“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一起那個心頭來------”
伴隨著這首“說聊齋”的優美旋律,這部1987年,由福建電視臺拍攝的《聊齋》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電視熒屏。
這是一部電視系列片,每一兩集一個故事。情節俱都悽美婉轉,真切感人。
雖然恐怖氛圍四相瀰漫,深深驚悚了人們的心靈,但古色古香,生動逼真的故事,依然吸引著人們的注目觀看。
這部電視劇發揚了作者蒲松齡對江河日下,人心比妖鬼更險惡的諷刺,並暗藏玄機,道出很多寓意。同時去其糟粕,將部分男主角輕浮、好色,意淫美女的膚淺橋段,予以摒棄。是一部難得的具有深刻內涵的電視劇集。
再有,一眾相貌絕佳,演技突出的女明星(如陳紅、何晴、鄭暉、瞿穎等等),成一道亮麗風景,也為電視劇增色不少。
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力,我不用多說,至今重溫追劇的還大有人在。
80年代,演員以及幕後製作人員,都萬分的敬業,他們把藝術放在第一位,竭盡全能地打造完美作品,這是他們的責任心,也是對觀眾的一種負責任。
看劇中,人物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充滿了淳樸,給人以真實自然感覺。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舉手投足間,也滿滿都是戲。
哪像現在,大多數電視人都是為了金錢而打拼,為了快速看到利益,他們抓量而不求質,對作品敷衍了事。
好懷念當初看山東版《水滸》,央視版《西遊記》,87年的《烏龍山剿匪記》,87版《聊齋》這4部劇的感覺。身臨其境,心潮澎湃,感同身受。
可惜現在的電視劇,再也拍不出那樣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