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春天剛剛初中畢業的上海姑娘壽林娣響應國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背井離鄉來到離家千里以外的吉林省延吉縣細鱗河公社的一個農村生產隊。
此時的她也才17歲。
和其他同來的知青一樣,剛來延吉縣的壽林娣也希望自己能在農村接受鍛鍊後,早日招工回到城裡。
但是她沒有想到,自此就在這裡深深紮了根。
萬千阻撓,嫁給愛情
對於壽林娣這樣從城裡來的姑娘,農村生活環境毫無疑問很是艱苦。
看到廚房裡面黝黑的大鍋,她無論如何也吃不下桌上的飯菜;
簡陋的旱廁臭氣熏天,她每次去廁所之前都要做好久心理準備;
從沒有拿過鋤頭的她,也要學著到田地裡面幹農活。
更難受的是壽林娣不懂朝鮮語,和當地村民連起碼的溝通都無法進行。
比起艱苦的環境,孤獨的滋味更是難熬,這個17歲的小姑娘在夜裡不知掉了多少次眼淚。
1972年,下鄉的第三年,20歲的壽林娣和當地青年劉正允相愛了。
兩個年輕人相愛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因為兩個人的特殊身份,周圍的所有人都不看好。
村民都在議論:“上海姑娘那麼有文化,以後肯定要回到城裡的,到時候肯定就拋下這裡的人了!”
除此以外,劉正允還是家中的長子。
在封建思想還根深蒂固的朝鮮族農村家庭,長子以後要承擔起家中的重擔,娶一個年齡又小又不擅長幹農活的小姑娘怎麼能行呢?
劉正允的父母也找到壽林娣,表示他們不同意這門婚事,一遍遍地強調:“劉正允還有五個弟弟妹妹,家裡很窮,你一個城市小姑娘怎麼能受得了。你早晚要走的,你走了我兒子怎麼辦呢?你們兩個不合適。”
就連壽林娣的父母也催促她早點回到城市,不同意她嫁給劉正允。
在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日子裡,壽林娣和劉正允兩個人用行動證實了兩人的愛情。
壽林娣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她主動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讀大學和招工進城的機會,堅定地留在了這個離家千里的窮山溝。
雖然有萬千阻撓,但透過考驗的壽林娣終於嫁給了愛人劉正允。
同時她也和這個朝鮮族家庭有了難以割捨的關係。
她本以為這是幸福生活的開始,沒想到卻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在70年代農村朝鮮族家庭裡,男女尊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公公和丈夫的威嚴都是不可撼動的。
作為長媳,壽林娣在家中的地位是排在最後的。
她就像是最傳統的朝鮮族婦女,要將丈夫的每一句話當作自己的最高指令。
日夜辛勤,負重前行
對於生活的重擔,壽林娣沒有抱怨也沒有後悔,更沒有想過逃跑。
她反覆告訴自己:“既然自己已經做出了選擇,那就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讓時間見證一切。”
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家裡的勞動力少,吃飯的人多,糧食也常常不夠吃。
一大家子人吃到最後,留給她的往往就是鍋底的一點鍋巴。
艱苦的環境總是最鍛鍊人,短短几年的時間,壽林娣已經成為了一個稱職的“大管家”。
每天天不亮,她就跑到山上給豬割豬草,把家裡唯一一頭老母豬養得膘肥體壯。
老母豬每年生兩窩小豬,能給家裡帶來一筆不少的收入。
一向苛刻嚴格的公公婆婆也逐漸轉變了態度,開始認可了這個原本不被看好的小姑娘。
婆婆滿意地誇獎她:“你來之前我們家不知道為啥連雞都養不活,你來了以後都變好了!”
其實這背後,都是壽林娣沒日沒夜地操勞。
穿上朝鮮族傳統服裝的壽林娣已經可以流利地用朝鮮語和村民交流,鄰居家的紅白事她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壽林娣知道她想做的事情遠不止於此。
家裡的雜事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並不能成為她唯一的重心。
作為有知識有文化的知青,1975年壽林娣被招到供銷社當營業員。
在做好家裡的農活的同時,她每天也想著怎麼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頭腦靈活的她還是裁縫的一把好手,所以她每日挑燈夜戰縫補一些衣帽,然後放到供銷社售賣,每個月也能賺幾十塊錢。
就是這樣沒日沒夜地工作,讓這個原本貧窮的大家庭生活改善了許多。
村民提起壽林娣時,也不再嘲笑她“當不好朝鮮族的兒媳婦”,而是都羨慕起劉正允能娶到這麼能幹又聰明的妻子。
看著如此優秀的妻子,劉正允有些擔心,他害怕壽林娣拋下他們到城市裡面過更好的生活。
察覺出丈夫心思的壽林娣毫不猶豫地說道:“當初來到這個家庭時比現在更貧窮,我也沒有離開,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又怎麼忍心呢?”
面面俱到,發光發熱
壽林娣在工作上出色的能力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她被提拔到縣城供銷商店當經理。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每年採購的任務都很艱鉅,但壽林娣都能超額完成任務。
她的名聲越傳越廣,後來直接被調到延吉市當商場經理,她的丈夫也被調到這裡當會計。
1989年壽林娣決定到延吉市工作時,她已經下鄉整整20年。
縣裡的領導對她百般挽留,甚至提出要給她一套住房。
可是壽林娣沒有猶豫,她誠懇地拒絕了領導的好意,解釋到:“我來到這裡這麼多年,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要考慮我的孩子,我希望能給他們創造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進城成為了領導後,壽林娣從來沒有擺出官架子裝模作樣。
她還是和以前一樣,熱情又樸實。
在她為數不多的休息日裡,她會把自己的同事和朋友請到家裡來,儘可能地用自己的好東西招待客人。
在同事眼裡,壽林娣好像永遠都不會疲憊。
進城以後的壽林娣也沒有拋下農村,細鱗河的村民有事找她幫忙時她也不會推脫,總是儘可能地提供方便。
當時年邁的公婆一直住在鄉下,可一有什麼好東西她都想著孝敬給公婆。
在公公六十歲花甲大壽的時候,壽林娣想方設法從外地採購了一床綢緞被子,圓了老人多年的夙願。
公婆感動地說:“沒有想到,我們居然有一天也能蓋上綢緞被子,多虧了我們的長媳婦啊。”
除此以外,五個弟弟妹妹的花銷也都是她和丈夫劉正允承擔的。
兩個人供弟妹上學,幫助他們成家立業。
然而,劉正允二妹婚後的生活卻不是很順利,丈夫離家出走給她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
壽林娣不忍心二妹在婆家受苦,主動提出來讓二妹帶著孩子回家,自己願意幫助她養大孩子。
小姑子和婆婆有矛盾時,壽林娣也不置身事外,而是當好“和事佬”,讓整個家庭都和和睦睦。
從不後悔,改變命運
至於子女,壽林娣也盡其所能培養他們。
雖然自己的工作很忙,但是她也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細鱗河農村時,壽林娣堅決地將自己最大的女兒送到了上海讀書。
作為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子女寄養到外地肯定也是心懷不捨的,但是壽林娣不希望耽誤子女的前程。
她的兩女一子都考上了大學,如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
大女兒從交通大學畢業後在上海當會計,女婿是個工程師;
二女兒從吉林大學俄語系畢業後,嫁給了韓國人,夫妻倆在韓國開辦了《環球中文院》傳播中國的文化;
兒子從延邊科技大學畢業,當了兩年英語教師後,招聘到澳大利亞駐北京某個新聞媒體做記者,曾光榮參與中國共產黨19大的新聞報道。兒媳婦也是朝鮮族,在北京神學院當翻譯。
老年的壽林娣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自己在延吉生活多年的感觸:“朝鮮族的父母都很重視教育,甚至有賣了耕牛也要送孩子進城上學的。這讓我也感受到,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
雖然初入朝鮮族家庭時,壽林娣感受到了諸多不便,但是如今看來,她也從那麼傳統的朝鮮族家庭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些經歷共同成就了她堅韌執著的性格。
大概是因為年輕時嚐盡了辛苦的滋味,壽林娣慢慢也得到了回報。
除去被周圍人認可的欣喜,她還被評為“民族團結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成長為了一個真正的女強人。
很難想象壽林娣是如何做到面面俱到的,畢竟她也只是一個不會分身術的凡人。
但結果是,她真的做到了孝順公婆、夫妻恩愛、善待弟妹、親育子女,還在商海中拼搏出自己的天地。
記者採訪老年的壽林娣是否後悔過嫁入這樣一個貧窮而傳統的朝鮮族家庭,她笑著回答說:“我和丈夫一起經營著這個來之不易的家庭多年,我用時間證明我的配得上長媳身份的。我從不後悔選擇了這個家庭,因為人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她還表示等丈夫退休時,他們會在延吉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