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吃席打包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網路和現實生活中卻時有議論。網上上對這種現象有人嗤之以鼻,認為在事主家既吃又喝,臨走還要打包帶走,吃相也太不好看了。更把吃席打包上升到了農村人沒有素質的表現。
在頭條和百度上搜索“吃席打包”,出現了很多關於吃席打包的詞條,甚至已經在頭條上的悟空問答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更有段子手針對吃席打包編出了段子,在網路和生活中流傳開來。
在我們這裡,農村一般過紅白喜事,一般都是八個冷盤,八個熱菜,外帶一個湯,最後是主食。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全國大部分地方大機率也是如此。費用一桌也就是300——400之間。按照8——10人的安排,一般情況下是吃不完的。
對於事主家來說,我敢言,沒有一個事主在自己紅白喜事來臨的時候,在招待上有所怠慢,相反,款待標準的選定是過事的頭等大事,是反反覆覆要和大廚商量並最終確定的。可以這樣說,事主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來選定適合自己的最高標準。經濟上好一點,硬菜就多,差一點,硬菜會少。事主考慮的是,所有來的客人、親朋好友,以至於所有前來鄉鄰能吃好。這是最純樸的想法。
說到這裡,還會有人說,現在村裡有了紅白喜事,村民全家出動,有佔便宜的嫌疑。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家過紅白喜事,都希望事情過得完滿,過的有人氣。在農村,有句話,過事就是過人氣。主家倒是希望自己過事的時候人氣滿滿,熱熱鬧鬧,沒有任何一個事主希望自己過事的時候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吧。
對於一個村子來講,出現紅白喜事,現在村民就會有機會聚在一起。這是大家行為上相互走動,精神上相互支援的重要形式。
說這麼多,就是想論證第一個觀點:事主想拿出最好的款待標準來招待大家。大家也都想透過幫忙、隨禮來完成村民間禮尚往來這一傳統。
第二個觀點是接上邊隱含的結果,就是事主想拿出最好的標準來招待大家,準備的食材一般都吃不完。吃不完怎麼辦?總不能當作廚餘垃圾處理吧,有些客人,村民把剩餘的飯菜帶走,這又何嘗不可。說大了,這是節儉的一種表現,再往大的說,這也是踐行光碟行動的一個行為。對於這種行為,我是贊成的。有些地方事主會主動提供食材塑膠袋,專門叫大家把剩餘的,吃不了的帶回家。這與農民有沒有素質又能扯上呀哪門子關係呀!
對於網上說的,村民在吃席的時候,菜剛上桌,就一掃而空,或者打包帶走。我想說,如果一上桌就一掃而空,這不就恰好說明大廚的手藝高嗎?上桌直接打包帶走,我想,這個現象的出現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我沒有見過。至於網上這樣說,或許在用放大的眼光在說這個問題。
現在,不管是網路,還是現實,對於農民有種偏見。老是認為農民素質低,見識短,所有的陰暗都在農村。農村幾乎成為所有陰暗的代表。這種偏見在一定程度上無疑在傷害著農民。有這種看法的人,其心裡無疑也是陰暗的。他們的眼裡,看不到農民的樸實與淳厚,看不到農民的辛勤與樂觀,更看不到農民的純樸的交流與處事之道。
在文明的社會也有陰暗的一面,在高等的階層也有低劣的行為。與其用鄙夷不屑的眼光扣帽子,不如走到農民中間去發現農民的真、良、善,發現農民的勤、儉、信。
往上推三輩,都是農民,不能剛蛻了殼,長了翅膀就“蛾子笑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