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的時候學到一個成語叫拔苗助長,說是把禾苗拔起來,幫助其快速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壞事。
老師還給我們說了典故,說從前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他每天都要去地裡幹活。太陽當空的時候,宋國人頭上斗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下雨的時候,也要冒著雨在田間地頭幹活。
可是使他犯愁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他的小苗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一天,他的腦子裡突然蹦出了一個主意:“我可以每天把它們往上拔出一點點,這樣它們不是就長的快一點啦!”於是宋國人就去把禾苗都往上拔了拔,直拔到太陽落山了才滿意的回家去了。
他回到家後,高興對家人說:“今天我想到一個好主意,可把我累壞了。”宋國人的兒子說:“什麼好主意?”“我看到我們家的莊稼不是長得慢嗎,我就把每一株禾苗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宋國人邊說邊比劃著。
宋國人的兒子聽後大吃一驚,他連話也顧不上說,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莊稼已經全都枯萎了。
老師說完後還告誡我們,學習要踏踏實實,打牢基礎。不要好高騖遠,拔苗助長。
漸漸長大後,又在別的書上看到一個成語叫揠(ya)苗助長,也是和拔苗助長一樣的意思。咦!已經有了拔苗助長了,為什麼又有揠苗助長呢?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為此,我特意去查了資料。原來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比拔苗助長要出現的早的多。
揠苗助長這個成語出自宋•呂本中《紫薇雜說》裡的其中一句“揠苗助長,苦心極力;卒無所得也。” 揠也是拔的意思,比較書面語表達。
拔苗助長這個成語來自於郭沫若所著的《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中的一句“命令主義就合乎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來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因揠和拔有同一個意思,所以郭沫若同志就寫的是拔苗助長。比較口語化。
也就是說揠苗助長和拔苗助長是同一個意思,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