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共中央指示將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搬上銀幕,經中央軍委研究,決定將這項拍攝任務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
在中央的這一指示下,八一電影製片廠很快成立了劇本創作組,而關於如何定位林彪這一角色,則成為了劇組主創們首要面臨和激烈爭論的問題。
眾所周知,林彪是一個“特殊又複雜”的人物,所以就有人擔心,如果將林彪寫進劇本,會給這部影片帶來麻煩。於是,便有人提議不寫或虛寫林彪,還有一些人主張,乾脆就把林彪寫成反面人物。
關於這一問題誰也沒有定論,也都不敢定論,最終導致這個問題嚴重到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的拍攝。這個訊息傳到楊尚昆那裡,他說了一句話:“劇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
那麼,林彪對於《大決戰》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大大加快了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的程序,是中國解戰爭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役。
三大戰役這樣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最輝煌的篇章,毫無疑問成為了舉國上下茶餘飯後樂此不疲討論的焦點事件。所以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有一些電影製片廠想將三大戰役搬上熒幕,再現這場氣勢磅礴恢宏的人民戰爭。
但是,由於那個時期技術落後,拍攝條件也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政治生活也發生了一系列大事,種種原因導致想要完成這樣大手筆的鉅作限制太多了,因此這件事情就被擱置了下來。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各種條件都有了極大的改善,於是,將這一重大史實事件拍成電影一事又重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1985年1月,在胡耀邦和楊尚昆同志的指示下,決定將三大戰役寫成故事拍成電影。經中央軍委商議,最終將這一艱鉅任務交給了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大決戰》的拍攝正式開始籌備。
八一電影製片廠在接到任務之後,迅速組建了劇本創作組,開始查資料、翻文獻、採訪那些依然健在的老兵、老將們,只求更真實、更細節地最大程度地還原三大戰役。
老帥、老將等親歷者們親口詳細地向劇組創作人員們講述當年的事情,給劇本創作提供了巨大的素材支撐,同時也決定了《大決戰》系列的真實性以及不可複製性。
中央軍委十分關心《大決戰》的程序,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的楊尚昆先後三次接見了《大決戰》創作組的同志們,對作品創作指導思想和影片的主題風格樣式作了明確的指示。
劇本創作初期,負責《大決戰之遼瀋戰役》劇本創作組的人員,遇到了一個一時間難以解決的難題,這使他們難以拿捏電影劇本的尺度,嚴重影響了劇本創作的程序。
這個令遼瀋戰役劇本創作組感到左右為難和難以拿捏的難題,就是如何展現林彪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三大戰役的主要指揮員之一,林彪這個人物在這部創作中不僅不可迴避,而且佔有非常大的比重。
但是,其人物形象複雜又特殊,這就導致了劇本創作人員在塑造林彪這一人物形象時,顯得不知所措。創作組內部人員爭論不休,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一、如實塑造林彪這一人物形象,該怎麼寫就怎麼寫。
二、對林彪這一人物形象一筆帶過,只出現其一至兩個側身鏡頭就可以了。
三、將林彪塑造成反面人物出現在作品裡。
四、取消林彪這一人物形象,直接在遼瀋戰役劇本中不寫林彪。
其實在那個年代,這一問題不光是在創作《大決戰之遼瀋戰役》劇本的時候出現過,早在中央軍委軍史編寫組在編寫四野軍史的時候,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當時軍史編寫小組就是否將林彪寫入其中一事,也是議論紛紛。
這件事情最後由和林彪長期合作過的,在東北戰場同樣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陳雲同志,親自做出了具體指示。
陳雲表示,將林彪的歷史貢獻寫進書裡,會使軍史更加有說服力,當然他也客觀地指出了林彪所犯的錯誤。最終,在陳雲的指示下,林彪客觀、完整的形象被寫進了四野軍史。
雖然軍史和電影的受眾以及影響程度必然會有不同,但劇本中不寫林彪這一人物形象,顯然也是不合適的。是林彪指揮東北野戰軍一舉發動了大決戰,繼而解放了全東北,完成了巨大的逆轉。
不寫這一形象,那麼這段歷史展現出來就是殘缺的、缺乏真實性的。虛寫淡化林彪的形象也無疑會讓整部影片的色彩暗淡不少。
而如果將林彪塑造成反面形象,將其刻畫成一個雄心勃勃的野心家,這除了和在三大戰役中那個冷靜又充滿智慧的林彪不相符合以外,還顯的作品極端。
一時間,關於林彪這一形象如何塑造的問題,劇本創作人員們誰也拿不定主意,到底寫不寫,如果寫如何寫,給多少分量,這些問題,八一電影廠方面沒人敢直接下定論。
這個這劇本創作人員議論紛紛、難以抉擇的問題,很快傳到了楊尚昆同志的耳朵裡,對此,楊尚昆表示:“劇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
為了讓劇本創作組人員釋放心中的壓力和負擔,從而寫出更真實的《大決戰》,楊尚昆同志就如何塑造林彪人物形象一事接著說:“在寫林彪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來不好,就把這個人從頭到尾都寫的很壞。”
楊尚昆同志這一番話,相當於給林彪的熒幕形象鬆了綁,也給整個作品定下了實事求是,求真的基調。創作人員們鬆下一口氣,放下了心中的負擔,開始放心大膽地再現與林彪有關的故事情節,這得以避免使觀眾看到的是殘缺的、不真實的三大戰役。
因為本身遼瀋戰役,實際上就是東北野戰軍獨自完成的一場大戰,林彪作為東北野戰軍總司令,豈有不出現的道理?包括平津戰役,儘管有兩大野戰軍進行參戰,但林彪也是絕對的主角。
雖然後來發生“九一三”事件,但是在中國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中林彪還是做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的,不能因為其後來的錯誤,就將他所有的貢獻一以蔽之。一句“那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盡顯楊尚昆同志的客觀公正。
最後在經過三年的時間,八次易稿之後,各級領導原則同意按《大決戰》電影劇本第8稿組織拍攝,但是表示劇本還是要進一步的加工、潤色,精益求精,力求盡善盡美。楊尚昆對《大決戰》的主要創作人員以及各個負責人說:“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拜託,拜託,再拜託了!”
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心和支援下,電影《大決戰》進入到了影片拍攝的籌備階段。
一部影視劇的成功與否跟導演對整個作品的風格把握有著很大的關係,對於如何在整體上把握該影片的拍攝風格,總導演李俊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對製片組說:“《大決戰》是一部完整的電影,雖然它包括三個戰役,但是三個戰役的構思在一部影片裡。”他的意思是既應該保持各自的特點,又要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風格。
在李俊的要求下,執行拍攝出來的電影《大決戰》中的每一場戰役都有著自己的不同的特點。像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是以“打”為主,一仗一仗的打,一地一地的進行爭鋒搶奪。不過平津戰役則是有打有談,除了軍事較量,更多地出現了政治上的交鋒,並以這種交鋒來相互制約。
後者在情節推動上明顯的更加註意對戰略方針的全域性把握,在畫面的展示上則少了許多前面已經大篇幅著墨突出的慘烈的戰鬥場面,而將重點另闢蹊徑地放在了戰略部署以及和平談判方面。
《大決戰》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組織、集全軍之力拍攝的。
據統計,該部影片中共有來自解放軍各大軍區、有關院校、武警部隊等單位約13萬幹部戰士參與了拍攝,共涉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共計參拍群眾達15餘萬人次。
作為一部戰爭鉅製,《大決戰》的戰場規模也是空前的,據統計為拍攝《大決戰》,共動用了炸彈3500個、TNT炸藥160噸、黑白煙幕70噸、血漿100公斤、軍用裝甲車20輛、真坦克50輛、可炸汽車100輛,空包彈170多萬發、真炮彈1萬多發、假槍支6000支、刺刀6000把。
除了對整體風格的把握和定位,演員的選擇也是一部戲成功與否的關鍵,攝製組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海選”。為《大決戰》這部戰爭鉅作“海選”演員的訊息一經傳出,立即便有一大批特型演員紛至沓來。經過一番緊張的選拔,很快影片中的幾位關鍵人物都有了著落。
有了楊尚昆的指示,在對林彪演員的選擇上劇組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演員方也少了許多擔憂和顧慮。
當時為了選定林彪的特型演員(與人物容貌相似或經過化妝能達到與人物形似的特殊造型演員),劇組前前後後篩選了30多個“林彪”,經過比較,最後確定由話劇演員馬紹信出演這一角色。
為了塑造好這一特定的歷史人物,馬紹信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夫。他除了在劇組的安排下進行準備外,還先後親自拜訪了羅榮桓元帥、劉亞樓將軍的夫人,採訪了林彪的秘書夏桐和林彪的女兒林豆豆,以及四野作戰處處長蘇靜等人。
透過這些採訪他了解到,現實生活中的林彪真實的性格、愛好以及各種習慣,他回去之後就對著鏡子一遍遍地練習和揣摩,不僅是走路、說話方面儘量去貼合人物形象,在神情、語調、眼神這些小細節上也是頗下功夫。
馬紹信透過和林彪共事過的人瞭解到,林彪很愛吃炒黃豆。林彪初到東北的時候,由於水土不服的原因,總是生病,有一個老中醫就給開了一個土方子,那就是吃炒黃豆。沒想到,這招還真的有奇效,林彪的身體狀況就因為這一把炒黃豆轉好了。
從那以後,林彪就有了吃黃豆的習慣,在之後的指揮作戰時,總能見到他邊嚼黃豆邊思考作戰問題的形象。
馬紹信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在電影中將這一段表現得活靈活現。每當指揮作戰進入到緊張的時刻,馬紹信就會在手裡捏一把黃豆,來表現林彪的深思熟慮金額氣定神閒。這一細節不僅將林彪這一形象刻畫得有血有肉,還更加地還原了那個緊張而又激烈的戰爭時代。
據馬紹信採訪發現,林彪這個人還有一個極大的愛好,那就是愛研究作戰地圖。解放戰爭中,林彪總是手捧地圖,獨自或者和自己的參謀人員一起進行研究。
《平津戰役》中那場林彪指著尚未掛全的地圖的空白一角,道:我們從這裡入關。而當地圖在牆上掛完整以後,可以發現林彪所指的位置正好就是山海關!這就是基於馬紹信對林彪愛好研究地圖,對地圖驚人的熟悉一事瞭解之後,才有的精彩的戲。
除了這些之外,馬紹信還透過對話語以及語調的把握,表現出了林彪在戰爭中決絕斷然的一面。
比如,塔山之戰時,在聽說了駐守塔山的4縱和11縱傷亡十分慘重之後喜怒不形於色的林彪面部表情沒有表現出任何波瀾,只是一邊揉搓著自己手裡的黃豆,一邊淡淡地說:“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
不高的話語聲中,充滿著力量和果斷。能讓觀眾感受到,這一刻就像當時參加過遼瀋戰役的老同志所說的那樣,“林彪在那一刻是下了決心要豁出命的”。
在馬紹信的努力下,林彪的謹慎、孤僻又有點多疑的形象活脫地展現在熒屏之上,使得這一人物形神兼備,成為了一個經典。
據馬紹信回憶,在《大決戰》完成後,楊尚昆接見了劇組主要演員。當他看到劇組演員時,便急切地找“林彪”:“林彪呢?林彪呢?”
“在那兒呢。”有人指向了站在後排的馬紹信。
楊尚昆同志大步急速走上前,緊緊握住了馬紹信的手,眼裡流露出難以言表的複雜情感。
林彪的女兒林果果,後來也特地向馬紹信打了電話,表示感謝,感謝他將父親那樣一個複雜的人物,再一次還原度這麼高的展現給世人。
對“林彪”一角的真實、細緻刻畫,其實只是《大決戰》輝煌史詩的一個縮影。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大決戰》將林彪的形象客觀、立體、完整、真實地被呈現在大熒幕上以後,影響了此後的各種作品願意站在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上,去還原人物的本來面貌。可以說,如今我們能夠更加完整的認識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得益於這這一舉措。
1991年6月,江澤民主席與政治局幾位常委審看樣片後,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反映歷史,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大決戰》在這一方面取得了比較成功的創作經驗。”
兩個月後,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4週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大決戰》的首映式,時任國家主席的楊尚昆參加了首映式,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很快,這部由以宏偉逼真的氣勢再現了往日恢弘的三大戰役的史詩鉅作,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公映。一時間,萬人空巷湧現影院,最終這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歷時五年拍攝的《大決戰》一舉俘獲了所有觀眾的芳心。
其中,馬紹信飾演的林彪一角深入人心,受到廣泛好評。透過馬紹信內斂又極其細膩豐富的表演,觀眾更加完整地看到了那個性格複雜、心思細膩的林彪。
除此之外,影片中對於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十分鮮活,影片中沒有將偉人們的形象呆板的拘泥於對光輝形象的塑造上,而是在他們運籌帷幄的指揮中,穿插了許多生動的細節,展現了他們現實生活中親切的一面。
回想當初,如果沒有楊尚昆之前對林彪熒幕形象鬆綁的那句“那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也許電影就無法將如此生動、貼合真實人物的形象呈現給觀眾,那麼毫無疑問《大決戰》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就會差很多。
時至今日,這部全景式的戰爭巨片,仍被譽為“空前絕後”的軍事鴻篇鉅製,仍是中國電影史上無法超越的存在,在海外一直也是有口皆碑的鉅作。鄧公曾讚賞道:“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大決戰》時至今日依舊被視為經典,除了其影片展現了宏大壯觀的戰爭場面,更在於其對不同人物深入內裡的解讀和塑造。而對於人物的塑造則“越是客觀,便越能感受到偉大。”
這也是楊尚昆同志一直踐行的,他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要正確對待歷史,真實記錄歷史,唯有這樣,方才對得起前人,對得起今人,對得起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