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霸屏綜藝《你好生活》正在熱播,撒貝南的耍寶、尼格買提的“幼稚”,都讓這個節目充滿了煙火氣。
撒貝南的“段子”真是張口就來,卻鮮少以低階趣味的貧嘴為逗趣的法寶。
最新一期節目中,“小撒”一針見血地將志願者拯救海洋珊瑚的行動比喻成“水下塞罕壩”,還半開玩笑地要求王冰冰和尼格買提跟他一起完成萬字論文。
不愧為央視名嘴,搞笑都能帶著與時俱進的文字底蘊。
恐怕他的“能說會道”不單是後天的“修煉”,還有來自其父母的強大基因和良好教養。
“北大還行”撒貝南,女承父業看朱迅
撒貝南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語言天賦,四歲就曾登臺表演且毫不怯場,他曾談過自己對舞臺的熟悉感來自於父母。
撒父——撒世貴曾是武漢話劇團的演員,後加入海軍南海艦隊文工團,轉業後到湖北電視劇製作中心任職,他參演過電視劇《中原突圍》、《烽火情恨》等作品。
撒父還是電視藝術協會的會員、國家二級演員。
撒母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想必在家時,她曾親授過撒貝南美聲的課程。
這從“小撒”唱歌時較為專業的發聲位置上能得到幾分印證。
看得出颱風活潑、幽默又多才多藝的撒貝南,是繼承了父母的強大基因。
幼年的他便看著父親在舞臺上吹、拉、彈、唱,舞臺對他來說是個趣味十足又充滿魅力的地方。
耳濡目染之下,撒貝南立志考“中戲”或“北影”,怎奈身高不夠外加保送北大,撒貝南才“誤打誤撞”地學了法律。
難怪撒貝南開玩笑說:“北大也還可以”。
不是第一志願,或許是他不滿足的“心病”。
好在,命運眷顧,小撒的“彎路”走得不遠。
從《今日說法》起,他還是“殺”入了央視的主持天團。
在央視,撒貝南算最“皮”的一位主持人,卻也為央視的綜藝節目打通了幽默的“任督二脈”。
與撒貝南相似,骨子裡繼承父母基因的人還有主持人朱迅。
今年的國際新聞工作者日時,朱迅罕見地曬出了自己與父親的合照,談及父親對她的影響,仍滿含感激。
朱迅的父親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先後任新華社國際部編輯室主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總編輯、東京分社社長;她的母親則是大學教師。
朱家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
在朱迅的童年記憶中,父親非常忙碌,雖然缺失了對自己的陪伴,但卻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位優秀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朱迅深受家風影響,她曾說父親嚴謹敬業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都是自己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指路明燈。
父親任東京分社社長時,從未給在日本留學的朱迅任何越界的“關照”,相反她是靠著掃廁所、刷碗來養活自己的。
正是那段艱辛的生活,磨礪出了朱迅堅強的意志品質,讓她不會輕易被挫折擊敗。
父親留給朱迅的家訓也是她受用終生的“寶典”。
2000年她回國後,朱父叮囑:“緊跟政策,其他遠離。”
朱迅謹遵父親教誨,漸漸在央視的主持界打開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通途”。
時至今日,朱迅身為傳媒人的責任感更強烈,更深刻地理解只有紮根本土文化的深處方能讓自己“枝繁葉茂”的道理。
這與父親當年的教誨相得益彰。
看到朱迅父女,才更能讓人體會到正統、嚴謹的家風才是成功的“捷徑”。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董卿、王小丫、尼格買提
與朱迅深受父親嚴苛教育相似,“央視一姐”董卿也有一個“狠”爸爸。
董卿的父親曾是報社的老總,家境要比普通人好一些,可他卻從未讓女兒享福,相反是利用“職務便利”讓閨女去旅館打工。
每年的寒暑假,董父都會“走後門”讓董卿去幹“苦力”,小女孩去打工,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在家,董卿也是“勞工”,小小年紀就要洗三頓飯的碗筷,“嬌生慣養”四個字從未跟她沾過邊。
生活方面都要求如此嚴厲,在學習上就更不會放鬆了。
董卿曾自曝“恨”父親,因為每天都要背大量的古詩詞、閱讀,就連每天吃飯都像受“審”一般,聽著父親的“數落”。
但正是父親的高標準、嚴要求,才有了董卿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學功底。
董卿要感謝父親,沒有他就沒有如今“央視一姐”的頭銜。
也許,董卿的成功是因為她有個“虎爸”,但溫和的教導也能培養出央視的“名嘴”。
王小丫的父親就是“哄”著女兒,走上了這條路。
王小丫的父親王傳庭曾任《涼山日報》的總編,坊間傳聞後來王父還是當地宣傳部的部長,曾參與創作電影《奴隸的女兒》。
小丫四歲就上學了,幼年的她調皮不愛學習,父親卻鮮少訓斥她,而是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她。
她回憶稱,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書房裡的燈光,王父總是會在書房寫字、看書直到深夜。
爸爸的勤奮和報社編輯的身份,讓王小丫暗暗立志也要做一個新聞人。
小丫進入大學後,父親鼓勵她發表作品,父女間還拉開架勢比賽,看誰發表的文章多。
小丫每發表一次文章,王父就獎勵她一套書,父女倆閒下來就交流讀書心得。
在王傳庭的鼓勵下,王小丫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她從央視經濟頻道的實習記者走上了《開心辭典》的主持臺。
雖然現在她已離開了央視,鮮少出現在公眾視線中,但當年王小丫的經典手勢,仍是很多觀眾記憶深處的經典畫面。
尼格買提的父親熱合曼•馬木提跟王小丫父親也是同行。
他曾任《讀者》雜誌社主編、編審,還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維語版的《紅樓夢》就是小尼父親參與翻譯的。
關鍵他還是中戲新疆班的一員,小尼父子倆都曾懷有一個“北京夢”。
尼格買提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後來為了照顧兒子轉行當了配音演員。
在父母都從事傳媒工作的環境下,幼年的“小尼”,性格卻是內向的。
為了讓兒子能“繼承”父母的志願,他們“逼迫”內向的尼格買提跟人說話,以此來鍛鍊膽量。
母親還早早就讓他接觸了話筒。
“小尼”第一次用話筒說話,就是母親抱著他完成的。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讓他學習畫畫、舞蹈、唱歌,也終於將他引入了媒體行業。
無論是董卿、王小丫還是尼格買提,他們都是受父母影響、子(女)承父業、如今成績又超過父輩的代表。
王雪純魯豫進電視臺像“回家”
但王雪純和魯豫,進電視臺恐怕就更像“回家”了。
王雪純的父親王楓是中央電視臺前臺長,母親林如是中央廣播電視臺初代播音員。
王雪純跟母親既是母女又是同事。
林如對王雪純的培養並非刻意,而是潤物無聲的。
在王雪純的記憶裡,母親每天播《新聞和報紙摘要》時,全國人民都在認真聽,但她卻覺得那時的母親沒什麼了不起,相反是母親備稿時嚴肅、認真、專注的工作狀態最讓她著迷。
父親是臺長,母親是播音員,王雪純的起點很高了。
她四歲半就曾在央廣錄製了一首兒歌,這是她最早的“播音”經歷,也為她的夢想埋下了一顆種子。
此後多年,她一直目標明確——進入主持人隊伍。
《正大綜藝》給了她一個良好的平臺,也讓我們記住了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笑容甜美的新人。
如今,王雪純早已轉做幕後,雖很少公開露面,但卻仍在延續著父母的事業。
跟王雪純的家庭很像,魯豫的父母也都是主持人。
魯豫父親曾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斯瓦西里語主持人,母親與他是同事,為孟加拉語主持人。
受父母影響,魯豫從小就對主持人的職業充滿了崇敬感。
在父母的嚴格培養下,她也女承父母之業,考入北廣外語系,畢業後進入央視《藝苑風景線》做主持人。
但只在央視工作了一年,魯豫便辭職遠赴美國留學,後又加盟了鳳凰衛視。
如今,魯豫還在做著自己喜歡的節目,知名度遠遠超過父母。
結語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用在這幾位主持人身上最合適不過。
繼承了父母的強大基因,又歷經了“虎媽虎爸”們的嚴苛教育,外加優良的家風和自身的努力,這種種因素相加,他們又怎能不優秀?
或許會有人質疑所謂的“背景”強大,可舞臺上的光鮮靚麗,絕不是靠拼爹拼媽就能得來的。
沒點真功夫,怎能在人才濟濟的央視站穩腳跟,又怎麼能入得了觀眾的“法眼”?
可見,央視的才子才女絕無“浪得虛名”之人。
#央視名嘴#、#父母#
作者:任意門
責編:Seven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