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的張家灣是個故事特別多的地方,是北京與南方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這通運橋自然也是交通要道,看看這橋建的如此堅固與漂亮,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
北京最知名的古橋就是盧溝橋了,而這通運橋的重要性也不低,而且每個橋欄柱上也都有形態各異的小獅子,生動可愛,宛如小號的盧溝橋。
因橫跨蕭太后河上,通運橋俗稱蕭太后橋,原為木橋,明神宗時建石橋。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運”。清咸豐元年曾重修。橋南北向,兩邊設石欄,每邊各有22根望柱,望柱上雕著神態各異的小獅子。
望柱間有浮雕寶瓶荷葉欄板,荷葉紋各異。
通運橋北就是張家灣故城,橋南就是張家灣村,城只剩一小截城垣和復建的南城門,村子道還有些曾經繁華的景象。
通運橋也是國保,兩邊均已封閉,車不能行,但人可以過。我把車停在橋南小巷,當走到橋頭瞬間就被青石橋面上深深的車轍所吸引,這幾百年來,有多少糧食、特產等貨物從這裡源源不斷輸入北京城。
通運橋為南北向,為三孔石券洞結構。中券寬9米,券洞兩側上方雕刻著鎮水獸,券洞壁上據說鑲嵌有1方碑記,“大明萬曆三十三年建,清源陳進儒監造”,可惜這碑記從岸上根本看不見。這陳進儒好像還同時監造了旁邊另一座橋。
橋頭四處橋欄頂端各有一個戧欄獸,只有西南角這隻儲存最為完整,應該是一隻麒麟,昂首挺胸,鬃毛飛揚,目視前方。以前從沒注意過麒麟是否分公母,但這裡的麒麟顯然都是雄性。
從橋頭下望,有鋼管搭的架子,看樣子是整修石橋留下的,架子下赫然可見河岸上趴著一個石獸。小心從橋側跳下,近觀石獸。縱目、寬鼻、巨口,後背至尾全身披有鱗片。似乎趴在河邊要將河水吞入肚中。
這傢伙有叫鎮水獸、吸水獸、戲水獸的,應該和京城後門橋的石獸一樣,學名叫蚣蝮(gōng fù)。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好水,又名避水獸,頭部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頭頂有一對犄角。
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感覺這個蚣蝮要比後門橋的肥碩些,也許離皇帝遠,日子過的安逸吧。
通運橋中間的橋拱比較大,上面依舊有個趴在橋洞上的石獸,這個古橋上一般都會有,據說應該是饕餮。饕餮不是貪吃的那個嗎?其實在《菽園雜記·古諸器物異名》中提到的“饕餮”卻是:“性好水,故立橋頭”。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好吧,就當他能吃能喝。
橋上兩側各二十二根望柱上都有石獅,每個都不一樣,雖然有很多殘損,但依然甚是可愛。
尤其是那些母獅子,爪下的小獅子或仰或趴形態各異。
還有好幾只斷腿的石獅,雖身殘但氣勢依舊,可謂獅堅強。
仔細觀察這些獅子,不止表情各異,就連身上的項圈、繡球和尾巴也都各有不同。
石獅下雕須彌座,束腰飾以連珠紋,上下浮雕仰覆蓮瓣,精緻的很。
橋北側就是復建的張家灣故城的南城門。而城門內曾經的繁華都已變為一片荒草。舊城並不是四四方方的,城牆隨河岸地勢而建,基本的呈刀字型。
如今只剩橋頭不遠處一點,據說出土過成化年制的文字青磚。
城門西側還有一塊螭首方趺的石碑,碑額刻篆“通運橋碑文”“敕建通運橋碑記”。碑文有“敕建通州橋福德廟碑記”。福德廟是一進的院落,這裡原來供奉的天地水三官,一般稱為三官,現在廟已毀,只保留下這塊碑。
碑上開頭就是,“京師之路,西則盧溝,東則潞灣,為水陸綰轂。”這潞灣就是張家灣。看樣子真把此橋的重要性與盧溝並提了。碑文主要介紹了老家通州的慈聖李太后捐帑[tǎng] 建橋建寺的事。
太陽西斜,幾位老人帶著孩子來到橋上,老人們斜倚在橋欄曬太陽聊天,孩子們則在這古老的石橋上奔跑嬉鬧。願古橋屹立千年,願歲月永遠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