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農壇,明永樂18年建成天壇東西呼應,僅隔著一條“御道”,在御道還是皇帝走的道時,先農壇只在東面開門,和只開西門的天壇對著,現在雖說都在一條中軸線上,遊覽的熱度不如天壇,但這裡中國古建築博物館裡的藻井,是我個人在中軸線上看到的最震撼也最華麗的建築。
先農壇現存的古建築有,太歲殿,拜殿,神廚,觀耕臺,具服殿等組成,參觀遊覽這裡除了看美輪美奐的藻井,神廚裡的建築屋頂,在有就是感受當年皇帝祭奠先農耕作一畝三分地的氛圍。
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帝共同祭奠先農和舉行親耕的場所,皇帝耕田雖說只是演示,仍有一套嚴格完善的流程,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揚鞭,前邊有耕牛,後邊是禮部侍郎和順天府的官員負責種稻子,往返耕梨四趟,到了清代改為三趟,名曰“三推三返”。和先農壇最有淵源的人,一生來了28次的乾隆皇帝。到了79歲高齡還最後一次來此最後一次親耕,最後還不忘記留詩一句,“七旬有九勤耕藉 自審庶無負古夕”就是回顧表達自己一生勤政愛民老了還不忘人民。
皇帝親耕結束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在觀耕臺看王公大臣們繼續耕作。你如果仔細觀察觀耕臺就會發現,琉璃裝飾的觀耕臺外牆上纏繞的龍都穿了草裙,龍纏草的圖案。皇帝都親自耕田勞作了,管農業部門的農王也得幹活吧,所有就給農的身上穿上了草裙,此建築全國也就此一處,也是先龍壇必看的地方。
觀耕臺三面臺階,每一層臺階上都有纏枝蓮花的圖案,意味步步生蓮,後來查資料我還查到一個觀耕臺上有意思的事情,你在觀耕臺地磚上倒一杯水,地磚會呈現兩種不同的顏色,原因是隻有12塊磚是當時的老磚,周圍都是新的。老磚的密度大,水進不去才會有了這種現象,因為是回來後查到的當時也沒注意那幾個磚是那12塊裡面的,有機會再去體驗下。
太歲殿:天宮藻井,個人認為最震撼也是最華麗的建築,特級國寶也是國代建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每一層上面都有很多樓閣的建築,反映的是天上神仙在天宮樓閣間裡的生活,每一層的建築都是天上神仙居住的場所,你抬頭仔細看會發現樓閣的單體會越來越大,原來神仙也是有等級的,住的房子越大等級越高。上面的壁畫是神仙出行圖,反映了神仙們的快樂生活。更震撼的建築是最上面的星空圖,你看到的空間內有1400多顆星星,據說都是和天上的相對應。
太歲殿是先農壇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和故宮天壇比起來,整個院落都是黑色琉璃瓦,黑色在五行中屬水,以此來祈求風調雨順。
神廚:製作祭品的地方,現在來看這裡參觀的人大部分都是和我一樣拍照片留念走人,在拍照的時候我愛曾聽的習慣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一導遊說在西南角的院內有一雙層懸山頂建築...。後來我又去那拍了張照片,回來一琢磨導遊既然特意說那個地方,那一定有它特別之處,後來查資料。
古代建築講究光房頂子都分好幾個等級,級別最高的雙層廡殿頂代表就是故宮的太和殿,其次是雙層歇山頂代表就是天安門,第三級別就是單簷廡殿頂代表太廟戟門,第四等級單簷歇山頂代表故宮東西六宮,第五等級也就是最常見的懸山頂,而這裡神廟一個殺牲畜的地方,是雙層的懸山頂,我想意思就是是給天山神仙供吃的地方,古代人們也很重視。
皇帝耕田只是一種形式,一次不費力的勞動展示,但那些傳承下來的東西卻擁有了實際的意義,對自然的敬畏,耕田勞作,稻穀花香,象徵的是一種勞動的精神,在這裡你看到的是先農壇的一畝三分地,在越過去,看到的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精神自上到下的傳承。
天橋:最早的北漂之地 “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