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
一個高贊回答是:出言有尺,評價有度。
說話有分寸,評價有尺度,不知不評,知不亂評,這是做人的智慧與剋制,也是一個人處事最基本的修養與原則。
01
所見非真實
初次看到上圖的人都會問:小女孩的腿,怎麼細成這樣?
事實上,這是由於女孩手裡提了一袋爆米花,顏色與草地相差無幾,二者幾乎融為一體,造成了人們的錯覺。
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就是說,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有時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揣測事物依靠的是心,可是心有時也是靠不住的。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路遇劫匪被打得渾身是傷,逃到一個村子,卻因村民懷疑被趕了出去。在村外河邊喝水時,被一老漢踹開:“你個外鄉人,還想喝我們村裡的水!來個人,先把他關起來盤問一下來歷。”然後把他關在了一個茅草屋。
老漢周圍的人議論紛紛,有人厭惡地搖頭,有人讚許地點頭。
下半夜,老漢端著一大缸熱乎乎的玉米粥來到茅草屋:“那個水不能直接喝,你受了嚴重外傷,喝了就沒命了,我們村人向來排外,白天人多我不那麼做,你就只能在村外待著了。”
無論是白天的兇惡還是晚上的良善,都在提醒我們,眼見不一定為實,你“以為”的事實,不一定是真相,甚至只是冰山一角。
真相藏在海底,你根本看不見。所以,不要妄加評價。
02
很難感同身受
即便面對的是真相,不同的人,給出的評價也會不同。
因為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觀察,所看見的可能只是表象而已。
《莊子》裡有個故事。
鵬要飛往萬里之外的南海,蟬和學鳩嘲笑它:“我們盡力而飛,有時碰到樹枝,有時飛不上去,那就回到地面。你卻要飛到南海,究竟為何?”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這是認知不足造成的。
正是因為認知受限,所以才有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疑問,以及乞丐“皇帝都吃饅頭蘸糖”的猜想。
所以,每個人的評價都是一面鏡子,映出的是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真實想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投射效應”。
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不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去評價別人。
李尚龍說:“我們是人類,卻不是一類人。”
你有你灑滿陽光的康莊道,我有我一線月光的獨木橋。
你在遊輪上欣賞大海,“波濤洶湧,煞是壯觀”;我在大海里抱著浮木漂游,為了生存提心吊膽,拼盡全力。而你,卻驚訝我為什麼無心看風景?
處境不同,難以感同身受;經歷不同,難以產生共鳴。
列夫·托爾斯泰說: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做一個寬厚成熟的人,在守好自己底線的基礎上,學會換位思考,包容不同,不隨意評人,這是為人處世的智慧,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03
要謹言慎行
情商越高的人,越愛惜自己的羽毛,懂得尊重和理解別人,懂得把握分寸,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
他們走過更長的路,爬過更高的山,蹚過更寬的河,見過更大的世面,有著更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所以,他們從來不會輕易評人,更多的是溫柔寬和。即便必須作出評價,也會相當謹慎,注意措辭。
某一屆的魯迅文學獎評選結果引起爭議,有記者問蔣方舟對其中一位獲獎者的看法。
她說不認識此人。
記者便給她讀了該作者的一首詩,說評價幾句即可。
蔣方舟聽完後,嚴肅地說:“僅憑一首詩,我不知道該怎麼看。”
亦舒說,一個成熟的人往往發覺自己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人人都有他的難處。
所以,高情商的人不會隨意評人,而是接納不同,尊重差異。
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不要隨意評價他人,這是一個人最好的善良,更是情商高的體現。
作者簡介:梔子花開,偶爾浪漫,大多現實,對文字極度熱愛的務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