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的故事:
1999年,那年我10歲,上初一。
別看我年紀小,彼時已經會喝酒兩年了。
也許是天生,也可能是家族基因,自打8歲第一次喝白酒,一下就喝了一盅。
可能基於對酒特殊的感情吧,記得是初一暑假的一個下午,風和日麗,我突發奇想,想要學“女兒紅”一樣,土埋一瓶酒試試。
說幹就幹,我從家拿了一瓶老式的瓷瓶杏花村,拿著鐵鏟就跳到院子裡的紅薯窖裡,然後刨出一個深約1米的洞,把那瓶酒埋了進去。
時間一眨眼來到了08年的時候。
那年我三伯從廣西回家省親,因為我幼時喪父,所以打小就和三伯親近,
大年夜,我們爺倆秉燭夜話,把酒言歡,聊得非常盡興,不一會兒一瓶酒就喝光了。
這時我想起來多年前土埋的那瓶“陳年老酒”。
於是我連忙尋來手電,跳到紅薯窖裡,把那瓶“老酒”給挖了出來。
拿到燈下一看,瓶塞上的塑封已經爛了,開啟瓶蓋,瓶口也有些土,密封已經有點壞了。
然後倒出來一看,酒液泛綠,湊近一聞,沒有絲毫香味。嘗上一口,感覺就是清,毫無酒香,還有點酸味,就跟喝蒸餾水似的,好好的一瓶純糧酒算是給糟蹋了。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老話不是說“酒是陳的香”嗎?
那我土埋的糧食酒為何變成水了呢?
難道白酒還有保質期的一說嗎?土埋得太久過期了?
直到後來參加工作,結識了一個在仰韶酒廠工作的釀酒師朋友張哥。
一次喝酒時,我向張哥問及此事,張哥告訴我:存酒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喝,有3種白酒,越放越難喝!
第一種:非純糧釀造的酒
只有純糧發酵釀製的酒,才是真正的“糧食精”,這種酒才具備存放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市面上勾兌酒、劣質酒橫行,這類酒可就沒存放的必要了,如果放的話,只會香氣越來越淡,越來越難喝。
第二種:低度數的酒
我們通常把低於38度的酒稱為低度酒,這類白酒也是不能存放太久時間的。
因為酒本身度數就不高,假如存放太久的話,很容易讓酒體內的酯類和水產生酸化反應,口味寡淡不說,還可能有酸臭味。
第三種:清香型白酒
因為清香型白酒的酒體比較乾淨,微量成分相對單一。
存放過程中,酒體內的總酸物質逐漸升高,總酯逐漸下降,香味成分會慢慢失去平衡。
張哥告訴我:清香型白酒想要存放可以,千萬不要超過5年,否則就會跟我當初一樣,土埋的純糧酒,挖出來變成水。
大家之所以想要存酒,無非是想要喝到一瓶口感更好的陳年佳釀罷了。
但市面上在售的20年、30年、50年的陳釀價格實在太高,一般普通家庭,誰捨得買?
那想喝一口陳年老酒必須自己存嗎?市面上就沒有價格實惠,做工精良的純糧老酒嗎?
當然有,其實啊,好酒常有,缺少的只是伯樂罷了。
給大家分享兩款純糧酒,都是一直堅守傳統工藝釀製的優級純糧酒,雖然名氣不大,但酒質和口感過硬,贏得了不少回頭客。
第一款:君中元私藏酒
釀酒師曾傳政,師承醬香之父李興發。
這款酒質量上乘,採用的坤沙古法釀製。
從新酒釀成到投放市場,中間還需要再窖藏10年,可惜的是,一直沒什麼名氣。
提起這真有點“恨鐵不成鋼”,這酒廠只知道悶頭搞酒質,在宣傳上卻做得極差,以至於現在還打不響知名度。
酒液:酒色清亮,色澤微黃,倒酒入杯,酒線綿長,延綿不斷,掛杯明顯。
香氣:開瓶噴香,香氣豐滿,有著糧香、窖香和焦香的複合香氣,聞上去讓人酒癮大增。
品鑑:醇厚的白酒一入口,唇齒間立刻充滿了濃郁的醬香,酒液細膩順滑,酸甜苦辣澀,一樣不少,生津感很好。
順喉咽下,香味也不會馬上消退,回味悠長,喝完連打嗝和哈氣,都有著令人愉悅的酒香。
第二款:鴨溪窖酒
在當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它是相當的出名。
早在民國時期,便已名揚黔北,被譽為“酒中美人”。
可惜現在社會競爭太大,只會釀酒卻不會宣傳,那基本沒有市場,只有一些老酒友才會對它念念不忘。
酒香:黔派濃香風格,焦香突出,窖香、蜜香糟香等諸味協調,沒有酒精刺激感,猶如美人的體香,讓人慾罷不能。
口感:醇和綿甜,酒體濃郁豐富,焦味、芝麻味突出,穿透力強,甜而不膩,香而不暴,雖為濃香,但有著醬酒的悠長回味,濃頭醬尾是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