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終究是一個平衡的世界,有生就有死,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
這世界上沒有一種事物是單獨存在,與其他事物不存在矛盾關係的。《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天道(或者自然規律)創造某種事物後,這種事物肯定有其矛盾聯絡的另外一種事物存在,就從一種關係變成兩種關係。
這兩種事物所構成的一對矛盾體又有與之矛盾聯絡的一種事物存在,這就成了三角關係。事物的矛盾體往往不止一個,就將世間萬物都聯絡到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擁有,就不得不提到“失去”,“奮爭”,“佈施”等延伸聯絡出來的另外面。
失去是擁有的直接矛盾,有擁有就會有失去。
首先,擁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失去的過程,金錢會消費,汽車會損耗,房子產權會到期或者直接坍塌。就算錢掙了就不花,汽車買了不開,房子產權沒到期,人會死,連生命都沒有了,還能擁有什麼?
其次,暫時的擁有會造成更大的失去。擁有有時會遮住人的雙眼、困頓人的心神,因為暫時的擁有而迷失自我。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斜坡圓球,不奮力就只能滾落。
最後,換一個角度,擁有本身就是失去。擁有了汽車,就失去了漫步山林的雅趣;擁有了成熟,就失去了快樂爛漫的童真;擁有了名利,就失去了瀟灑無拘的淋漓人生。
正因為人想要擁有,害怕失去,所以才沒日沒夜的奮爭。有的爭名,有的爭利,有的爭權。之所以用奮爭這個詞,一方面是因為人都是主動的去爭,為了心中的慾望和目標努力。
另一方面,想要擁有就要去和別人爭、和時間爭、和環境爭,別人就會失去或者得不到。奮爭是為了擁有什麼,不管擁有的目標是為自己,為家人,為某團體還是為整個社會。共同之處在於,起點都是“我認為..”或者“我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哪怕有著造福社會的理想,但因為起點在“我認為這麼做就是造福社會”或者“這麼做就是造福社會”,從一開始,這個奮爭的過程就已經跑偏了。
與奮爭相對應的就是佈施。所謂佈施,與奮爭最大的不同在起點,即“他人需要我這樣做”“社會要求我這樣做”,從外界角度思考問題,而非自身。第二個不同是實施手段上,奮爭必然會損害他人的既得利益或者期待利益。雖然佈施的前提是擁有,但佈施講究不爭而有,不以損害他人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為代價達到目的,這是很高深的境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於擁有和失去的解釋。想要抓住一個東西,妄圖永恆保持且豐滿充沛,最終將是竹籃打水,不如從來沒有。
持盈抱虛 2021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