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來說修身的重要性,在老子看來,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在後天“修”來的。在老子看來,做人之道並非高深莫測,只要我們大家在生活中,稍加註意就行了。
一生短暫,知道我們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我們的人生之路就會越走越順,越走越寬。
1、做人要上道,不要下道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高尚和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即使沒有術法計謀,還是可以透過學習獲取的,但一個只有術法計謀,品德卻低劣的人,只能止步於當前的成就,不會再進一步,且會受到世人的排擠和唾棄。
得“道”的人可以掌控得“術”的人,得“術”的人終究要被得“道”的人控制。“道”和“術”的關係是為人處世中的大學問。
人的一生,無論成就大小如何,只要始終在“道”上,就一定能收穫一個完美的結局。
2、做人要冷靜,不要浮躁
冷眼觀人,才能知人知面,看得清他人;冷耳聽聞,才能字句入心,辨得出弦外之音;冷情感事,才能守住理智,做出正確的判斷;冷心思理,才能靈臺澄澈,不為外物所惑。
“浮躁”,是不能產生智慧的,是罪惡的發動機,任何罪惡的爆發,都是在極其“浮躁”的情緒下產生的。
遇到突發事件,如果能及時“靜”下來,三思而後行,則一切禍患皆可避免。
3、做人要給別人留點空間,不要把事做絕了
人前留一面,人後好見面,凡事當有度,做人應知足。
張愛玲說:在平淡的生活中,要懂得給別人留點空間。
就好比與人談話,如果總是比別人說得好,那就化友為敵了;如果讓別人說的比自己好,那就化敵為友了。生活中我們不妨謙虛一些,給別人留點空間,那就贏得對方的好感了。
做事也是這樣,凡事不要做絕了,給別人留條路走,也給自己留一個迴旋的餘地。
4、做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丈夫一生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謂君子之為與不為之道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如果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違反“道,”失去了自己的底線,是為人所“不齒”的。
5、做人要慎言,不要妄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常言說得好:“禍從口出,病從口入” 言語傷人,勝於刀傷。刀傷易愈,舌傷難愈!
北朝時期賀若敦因為妄言,而遭到了殺身之禍,在臨死前,其將舌頭刺出血,以此告誡其兒子賀若弼一定要謹言,慎行。
6、做人要自知,不要無知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老子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是聰明人,因為只有空的杯子才能裝進水。
而不知道自己無知,而又裝作什麼都知道,這就是病。
7、做人要自律,不要放縱
蕭伯納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能自律的人是能夠超越自我的人,一個人最大的勝利就是能戰勝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而放縱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就好像兩手發抖的醉鬼一樣渺小而可憐。永遠拿不出勇氣走出焦慮,懊悔的漩渦。
8、做人要感恩,不要忘本
一個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那他的世界永遠都是美麗的。
作家林清玄說:“心是美的,吹過來的風都是香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感恩的人,全世界都在幫他。
忘本的人,再優秀也難得長久,你送他一個蘋果,他怪你沒有幫他削好。生狼喂不熟,就是這個道理,註定會被社會所拋棄。
9、做人要思進,不要自甘墮落
卡耐基說:朝著一定目標走去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志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做人就要嚮往高品質人生,活著的時候就要成為人中的俊傑,死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
自甘墮落者說:“我願意,我願意躺在地上,和這腐草一起腐爛”;你要成長,絕處也能逢生;你要自甘墮落,誰也救不了你。
10、做人要淡定從容,不要患得患失
老子說:“得失”都是“道”。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了。
面對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如從容地接受。
有一個縣令外出公差,帶了一個十分珍貴的“瓦甑”,路上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只見他頭也不回,一直往前走。
隨從不解地問到:“大人,“瓦甑”摔壞了你不心疼嗎?”
縣令回答道:“瓦甑”既然已經摔碎了,已經沒有辦法改變,還讓他在影響我愉快的心情嗎?”
結束語:
做人需要修行,做事需要智慧,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始終記住一個“道”,不違“道”,不判“道”,不下“道”。我們這一生就是不燦爛輝煌,也能保證一個清閒自在,逍遙快樂!
“修”一個好的心態,萬事從容,切莫急功近利,更不要自甘墮落,而是順其自然地去追求,去生活。
我們的人生迎來的,必定是無比寬廣的康莊大道!
2021.12.2
道法自然 —— 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賬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