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的時期的代稱,通常與北朝相對,具體指從東晉滅亡的元熙二年(420)到開皇九年(589),主要佔據我國如今南方地區的前後四個政權,分別是宋、齊、梁、陳四朝,統稱為南朝。作為中國大分裂時期的漢族王朝,南朝對華夏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傳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在南朝得以真正開啟。
與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進步相對的,則是南朝極度不穩定的政局。在南朝170年間,四朝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一個朝代短短的幾十年間,興盛與衰亡總是不斷交替,很難長久地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一個安寧穩定的局面。就連最高位的皇帝,都很難有能夠得以善終的,南朝一共歷經24位皇帝,但能夠得以善終的卻只有區區十位,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死於非命的機率居然能夠超過一半,可見南朝政局之混亂。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南朝在短短的170年中卻發生瞭如此頻繁的政局變幻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南朝如此混亂的政局會不會是因為來自北方的壓力使得南朝的統治者們如芒在背,所以容易執政極端化呢?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在劉宋時期,不論是在宋武帝劉裕時期,還是宋文帝劉義隆執政前期,其實南方政權的實力都是要強於北方的,劉裕北伐甚至還收復了關中一段時間。
而北方真正對南朝政局起到重要影響的時期,可能要到梁武帝執政晚期了,侯景之亂後北齊強勢干預梁朝皇位的產生,甚至一度擁立了曾被北齊俘虜到了北方的蕭淵明作為傀儡皇帝。到這一時期我們可以說,北方的政權確確實實對南方政局的混亂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南朝前期的政局混亂卻未必完全與之相關,所以北方政權對南方政局的干預,只能說是南方政局混亂的次要因素之一。
那麼南朝政局之混亂更加重要的原因又有哪些呢?筆者認為,宗室、士族、寒族三方的博弈,才是真正導致南朝陷入混亂政局的根本原因。眾所周知,在東晉時期,士族政治發展到了頂峰,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政治局面得以形成,世家大族壟斷了朝堂高位。而從劉宋取代東晉開始,南朝的統治者便對士族多加防備,不再如東晉時期那般任由世家大族對朝政進行壟斷。
南朝的統治者們為了制衡士族的勢力,所以大量啟用寒門出身的人,並且將兵權分給自己宗室,從而從文武兩方面來對士族進行奪權。但這種制衡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士族的勢力雖然在這種三角制衡中得以被弱化,但由於宗室和寒門得到了重用,從而使得這兩方勢力也得以崛起,成為了士族之外對皇權的威脅。
這種制衡局面對南朝皇帝的執政能力形成了嚴峻的考驗,如果南朝的統治者有著出色的執政能力,那麼他們便能夠成功在三方勢力間從容制衡,將皇權的力量真正發揮出來,像宋武帝劉裕統治時期、或者是宋文帝劉義隆統治前期包括梁武帝蕭衍統治前期都可以稱得上是較為成功的案例。
但是一旦皇帝自身的能力無法駕馭這種局面,那麼必然導致政局的混亂和極端化。南朝不少皇帝在繼位後都對宗室瘋狂進行殺戮,對朝堂大肆清洗,原因都是他們內心對自己是否能夠駕馭這種局面產生了懷疑,從而感受到了自己皇位所受到的威脅,之後便逆行倒施、大開殺戒,最後被寒門或是宗室推翻成為建立新的政權甚至直接改朝換代。
所以,南朝之所以會在短短的170年間便更換了四個朝代,產生了24位皇帝,甚至一大半的皇帝都死於非命,究其原因主要是南朝畸形計程車族、寒門、宗室的三足鼎立局面,這種局面的產生對皇帝執政能力進行了極大的考驗,如果皇帝執政能力無法實現將三大勢力順利制衡,那麼便會導致政局走向混亂和極端化。南朝後期,北方的實力遠超南方,使得南方的統治者不但要受到國內的這三大勢力的考驗,更要面臨來自北方政權的威脅。因此在南朝,當皇帝真的是一門高危職業,面臨著四大威脅的考量,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是很難駕馭得住的。所以說南朝的政局才會體現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