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一下雪,拍漢服寫真的人們從午門排到神武門,紫禁城的地方也快不夠用了。公園裡的銀杏葉一變黃,穿漢服的小姐姐就自覺長在枝頭上。
不過漢服再熱,都快滿足不了年輕人的國潮胃口。
今年的雙十一上,00後購買筆墨紙硯的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100%。有著近300年曆史的一家文房四寶老字號,單日成交額同比增長150%。年輕人對國潮的喜好,不止於古代的形貌之美,正將古風吹進生活的每一個字裡。
某書上,書法博主像介紹跳繩裝備那樣推介0基礎入門用的文房套裝,像穿搭博主發#OOTD那樣#每日練字打卡,還有人在落葉、紙袋、咖啡杯上練書法,享受著與手工大神相當的讚美。練字,正在成為人們追逐國潮的新表達。
隨著時代的發展,“鍵字如飛”逐漸代替了一筆一畫的書寫。那麼,為什麼不少人依然願意每天花時間去臨摹古人碑帖?經常練字能給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01
斗室裡提起筆
漸漸放下心中愁緒
“給我手機連個WiFi,我能宅到天荒地老”,曾經的豪言壯語在疫情中不攻自破。那麼,古人在沒有手機、電腦、WiFi的情況下,能透過什麼方式調節情緒呢?
前不久,甘肅張掖的傅女士親身體驗了一把古風情緒調節法。
由於與新冠確診者存在時空伴隨,傅女士被安排到酒店隔離。作為一位書法愛好者,她習慣每天練字。隔離時太匆忙,她沒帶夠宣紙。無事可做的她就在衛生紙上練起書法。
每天寫兩三個小時,筆起筆落間,她說隔離的焦慮也緩解了。14天隔離期結束後,她帶走了20多卷練過書法的衛生紙,順手上了個熱搜。
練習書法要氣定神閒,眼、手、身、心等默契配合,牽動上百塊肌肉,徐徐呼吸方能字成。在《送參寥師》中,蘇軾“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歐陽詢認為,寫字時要“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
古人的經驗之談,近年也獲得了現代科學的印證。香港學者高尚仁30多年來一直進行書法與心理相結合的實證研究。從音樂、美術和書法等藝術領域中,他目前只發現中國書法既能讓大腦靈活,又能使身體平靜。
他和團隊進行的研究發現,越是接近甲骨文的原始文字,越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在實驗中人們寫有情緒的文字如“快樂”“美麗”等詞語時,反而不及“大海”“河流”等中性詞彙能給他們情緒認知帶來更大的益處。
書寫的快樂,不僅停留在提筆寫字的當下,而且能延伸到生活的細節裡。“冰城姑奶奶”的家裡,就差牆上沒寫上字了。5塊9的花瓶、裝水果的布袋、放抽紙的紙巾盒、包書的書皮……統統都被她“臨幸”過。
小冰覺得前幾年“過得很沒有價值感,甚至焦慮”。她試過做很多事情,都沒能堅持下來。由於常被人誇字寫得好看,她憑著“小小的虛榮心”,重拾8歲時丟下的書法,沒想到一發不可收。
從去年3月起,小冰利用下班時間每天練書法1個小時。別人追流量小鮮肉,她卻同時被“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迷得七葷八素,天天臨帖為書法界男神們打call。剛開始把練習的字某書上,網友評價褒貶不一,後來點贊誇獎就多起來。信心大增的小冰今年5月起又開始學起中國畫。
/冰城姑奶奶供圖
好友結婚時,不要小冰出份子錢,就要她親筆寫的一個作品。思前想後,小冰覺得一份樸實唯美的婚書再合適不過了。於是,她買來碎金紅紙和金墨,一筆一畫寫起婚書,還特意把新人的姓氏寫入囍字內。看著朋友收到禮物的激動模樣,小冰的成就感頓時增加好幾分。
因為有了書法的練習,小冰的生活漸漸充實起來。她說:“生活本無趣,全靠調味劑。” 而書法正是這個調味劑。
#02寫字的快樂,你還能找到嗎?
寫字的神奇作用,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得到。曾幾何時,寫一手好字會讓人佩服羨慕。如今,大多數人的日常不是在寫字,而是在拼字。漢字在記憶裡的第一要素變成了abcd的字母。
提筆忘字更成了現代人共同的尷尬。《漢字英雄》欄目組採訪了過百位市民,一言九鼎的“鼎”字88.7%的人會寫錯,烹飪的“烹”字有67.5%的人會寫錯。有書法界人士曾公開提議人們在手機輸入時多用筆畫,少用拼音。
如果僅僅從漢字的交際功能來說,在資訊化不斷髮展的今天,我們的確不再需要大量的手工書寫。但是一旦“漢字失寫症”蔓延開來,無疑會帶來人們對漢字的疏離,甚至危及文化身份的認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練字變成了一份彌足珍貴的堅持。
對於書法,楊嘉不僅自己堅持練習,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堅持。楊嘉從4歲開始摸毛筆,小學二年級受邀進入廣州的區少年宮接受系統書法學習,成為同學和鄰居口中的“小小書法家”。工作後她依然會經常寫寫字,作品也入選了廣州的一些書法比賽。
一路走來,書法漸漸從父母拿棒子逼著練的負擔,變成常伴左右的摯友。楊嘉說:“當我開始拿起筆,外界是打擾不了我的,心情會越寫越平靜。”
等兒子年紀稍長,楊嘉想把這一愛好傳給兒子。“人們常說‘自己的孩子要別人教’,但我在小區附近想找老師教兒子書法,怎麼也找不到滿意的書法老師。”她說道。
書法家陳振濂曾在電視節目《開講啦》中講過,大部分書法老師僅僅是指導寫字的技術,就是把字寫端正,筆畫寫挺拔,而對於字型審美的培養是有缺陷的。
經過多方打聽,楊嘉找到當年少年宮的師兄,書法造詣高且一直從事書法教學。為了讓孩子領略書法的魅力,她每週六帶著孩子過去上課,坐地鐵來回要一個半小時。
這段不算輕鬆的求學路,激發起楊嘉對書法教育的興趣。她離開穩定的事業單位,轉型做了一位書法老師。
過去五年來,她出版了書法教材,組織學員前往安徽、西安等地進行書法遊學。無論是在公立學校上書法課,還是在工作室教孩子握筆,她都想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 “練字是一件愉悅的事情”,適時送上一顆藝術的種子,靜待花開。
#03臨摹《蘭亭集序》有兩三分相似就歡喜
兒時書法的學習,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一鳴。
念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鳴堅持上的興趣班有兩個:英語和書法。前者成為了她本碩專業和現在工作的主業,後者則幫助開啟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持續滋養著她的文化基因。
對於一鳴來說,書法就像是遊走中西文化的平衡杆,牽引著她從漢語走進英文。一鳴引用餘秋雨的觀點說:“餘先生說書法是中華文化極端之美的呈現。筆墨之間浸潤著幾千年的文化。”
以前在書法班,一鳴自點橫豎撇捺開始,從大篆練習到行書,最後就是臨摹那幅《蘭亭集序》。十多年過去了,她最愛臨的始終還是這部“天下第一行書”。
書法老師從來不給學生打分,一鳴說那是一段 “純粹的學習時光”。一節課下來,案頭摞著厚厚一沓毛邊紙,清洗毛筆和硯臺的水池長年下來都變得烏黑。
等到一定火候,老師會讓學生用雪白的宣紙,對著拓本寫上一首七言絕句,再極有儀式感地蓋上印章。偌大的教室裡掛滿了字,偶爾過堂風吹過,墨香就和自己撞了滿懷。大學裡的一個暑假,她甚至回老家重溫了幾節書法課,跟八九歲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聽講。
相較著漢服提花燈的熱鬧,一鳴更喜歡練書法的寧靜。在一提一按間感覺書寫的節奏、法度與張力,在一筆一畫間感受筆墨背後的千年時光。
與古人對話的過程,其實人們也受美的感染。竇文濤在《圓桌派》裡分享過書法的美如何補充他自己的性格不足。當他覺得自己問題考慮得過於細緻苛刻,他會去看《石門頌》的隸書,感受字裡行間的疏秀和緩。第二天跟人談事,不自覺就變得寬容起來。
長期練習書法能給人帶來不少好處,但在浮躁的社會中,很多事情都會講究功利計算。一鳴說,當時看起來枯燥的臨帖,其實幫助自己完成了美學的遷移,濡染了對美的底層感知能力。
一鳴說:“對於書法本身,我並不想將它當成一種‘特長’或者逼迫自己一定要堅持,我更相信文化內生的力量。我的字遠遠未到形神兼備的程度,但沒關係,書寫本身就是意義。至於結果就交給時間。”
年復一年,寫字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太精緻的裝備,一杆筆,一張紙,往往就足夠了。有時一遍遍練習下來,跟原帖能有兩三分相似就感到滿足。
羅振宇在《真正的愛好》中寫道,真愛好不是你生命之外的東西,而是你費了多少力氣把它變成你生命之內的東西。在不斷內卷的時代,一份真愛好能給人一份安住當下的力量。
好好寫字,可能是最省錢的國潮,也可能是你隨身的防內卷利器。
參考資料:
【1】 穿漢服還不夠,00後愛上抄經、臨帖,買空筆墨紙硯,時代週報
【2】網路時代寫字調查:近95%受訪者曾提筆忘字,中國經濟時報
【3】 圓桌派第四季:竇文濤講書法
【4】一場書法與心理結合的創意之旅,羊城晚報
【5】 從書寫變拼寫,對傳統文化是個腰斬,錢江晚報
【6】 修習書法對情緒有調節作用,為心理帶來平衡,書畫相約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曉洋
視覺 丨 歐陽波比
今日話題你上次用筆寫字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