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喜歡在室內懸掛國畫作品,尤以喜歡懸掛山水畫最為普遍。一來因為山水畫的象徵意義好,被賦予了“匯聚生機,人財兩旺”的美好寓意,二來山水畫的層次感突出,裝飾效果不錯,對美化環境的作用非常大。
小到居民的客廳,大到國家樓堂館所的正廳,都可以看到美輪美奐的山水畫。懸掛山水畫,既增加了場所的藝術氣息,又順理成章地宣揚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事。
“人民大會堂”的迎賓廳裡,懸掛著一幅山水畫鉅作,名為《江山如此多嬌》,由國畫大家傅抱石(1904年——1965年)和關山月(1912年——2000年)攜手合作,耗時3個多月創作完成。
整幅畫寬9米,高6.5米,由於尺幅巨大,再加上是圍繞毛主席的詩詞《沁園春·雪》作為主題展開創作的,畫裡包含了萬里長城、黃河等許多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以及崇山峻嶺、皚皚白雪、旭日東昇等許多自然美景。
因此,整個畫面看起來雄闊壯麗,氣勢恢宏,有極強的視覺震撼力和藝術張力,可以給觀者帶來無窮無盡的聯想和感慨。
《江山如此多嬌》創作於1959年國慶前後,此時正值我國建國十年,舉國歡慶,可以說,這幅畫是為十週年國慶獻禮而專門創作的鉅作。
當時,人民大會堂經過一年時間的建設,即將竣工,竣工後要對外開放。人民大會堂的迎賓廳是接待中外重要來賓的場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是國家精神和民族氣質的象徵,把它裝修得符合要求,一直是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
為此,經周總理指示,專門成立了“方案組”,組長由當時的文化泰斗郭沫若先生擔任。郭沫若帶領數十位學者和藝術家,經過商議和篩選,最終,確定了創作主題。
郭沫若建議: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以氣勢磅礴和意境壯美而著稱,應該把這幅畫的主題確定為“江山如此多嬌”,很符合新中國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
郭沫若的想法提出後,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於是,就只剩下如何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創作者了。
之所以選擇《沁園春·雪》的詩意來入畫,一是我們已經建國10年,從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給人們無限的希望和憧憬。
二是《沁園春·雪》的知名度極高,傳播很廣,尤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這句最有名,老少皆知,用它入畫合情合理,符合全國人的心聲。
國畫大家傅抱石工於山水畫,畫風奔放、蒼勁、大氣,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在山水畫裡擅長營造時代精神,對山水畫的推陳出新有很大貢獻。他有多次在毛主席的家鄉韶山寫生的經歷,因此,他成為第一位被選中的畫家。
關山月先生作為“嶺南派”的中流砥柱,筆墨功夫十分深厚,重視在寫生中尋找創作靈感,畫風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意識,也成為被看重的畫家。
並且,這兩位畫家都擅長主題性創作,大尺幅作品的創作經驗很豐富,也非常熟悉毛主席詩詞,對毛主席詩詞裡的意境把握得很精準,之前創作了多幅毛主席詩詞的意境圖,得到了廣泛好評。
最終,方案組確定由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大畫家來完成這個光榮而艱鉅的創作任務。
畢竟,創作這樣的鉅作意義深遠,由不得半點馬虎。接到創作任務後,兩位畫家被接到東方飯店住下,每天有工作人員前來跟他們溝通,以便讓他們醞釀出更好的創作思路。
有一天,兩人在準備動筆前,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尤其對詞裡“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這一句怎麼更好地用筆墨表現出來,起了爭執。還沒有爭論出結果時,正好郭沫若來訪。
兩人向郭沫若說明情況,郭沫若哈哈一笑,然後說道: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啊,《沁園春·雪》創作於1936年,如今,20多年過去了,怎麼不會出太陽?我想應該在畫面上出現大海波濤滾滾的場景,再升起一輪紅日,才更符合現在的時代精神。
聽完郭沫若的意見,兩人茅塞頓開,一下子有了創作思路,即刻動起筆來。
大約100天后,這幅鉅作的初稿終於完成。按照流程要舉行研討會,讓參會人員給作品提意見,好讓兩位畫家做出調整和修改。
周總理看過初稿後相當滿意,唯一覺得有瑕疵的地方是,初稿的尺幅有些小,掛在人民大會堂迎賓廳的牆面上,顯示不出氣魄,應該把尺幅再加大一些更好。
周總理的意見得到了全體人員的肯定,於是,會議結束後,兩位畫家又開始馬不停蹄地重新創作。
有了第一次的創作經驗之後,兩位畫家在第二次創作時很順利,提前交出了畫稿。
然而,在第二次作品研討會上,還是有人提出了修改意見,認為畫中的紅日是“點睛之筆”,應該畫得再大一些才對。
周總理聽到後,立刻否定了這個建議,說道:不能再大了,再大就變成“太陽如此多嬌”了,跟主題不相符。
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畫家都是追求完美的人,向周總理提議要再畫一張時,周總理卻考慮到兩位畫家已經費心費力創作了兩次,不能再辛苦了,就婉拒了他們的提議。
就這樣,二次創作的畫稿被選定,給畫上題字後就可以掛在迎賓廳的牆面上,圓滿地結束這件事情。
究竟由誰給畫面題字?一時難以定下來。
大部分人提議由周總理來題字比較合適,畢竟,這件事前前後後都是由周總理主持的,他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
周總理當即否決了這個提議,說道:由我題字不合適。這幅畫是以毛主席的詞創作的,畫名又是毛主席的詩句,毛主席理應為此畫親自提筆。
聽到周總理這樣說,人們也就不再說什麼。
毛主席很快就答應了題字的請求,他儘管身在外地,但還是抽空一口氣寫了6幅《江山如此多嬌》書法作品,由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送過來,挑選出一幅最好的作為畫名的落款。
字挑好後,最終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正宇教授把這6個字放大,然後很細心地描到了畫面上,雖是臨摹,但頗有“毛體”的神韻。
《江山如此多嬌》這6個題字每個字的大小將近1米,放在這幅鉅作裡跟畫面相得益彰,很好地渲染了畫面的氣勢和意境。
周總理在當時之所以拒絕給畫面上題字,現在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江山如此多嬌”這6個字出自毛主席的代表詩詞《沁園春·雪》,由他來題寫畫名是最合適的人選。
《沁園春·雪》這首詞的知名度太高了,每當人們誦讀起“江山如此多嬌”這句,第一時間毫無疑問就會想到《沁園春·雪》這首詞,並聯想到詞的意境圖。毛主席非常熟悉自己的詞作,以及要表達的意境,再加上他的書法大氣磅礴,跟詩意和畫面的意境高度契合,所以,由他題字再好不過。
第二,周總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人民的公僕”,他每天日理萬機,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幸福,在他心裡永遠處在最重要的位置。
周總理在意的不是由誰來題字,而是誰題寫的字更能代表國家的精神和百姓的心聲。毛主席深受全國百姓的愛戴,在百姓心裡威望很高,由他題字,更能代表全國人民的心聲,對這一點周總理非常清楚。所以,他做出了最合理的抉擇,讓這件事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偉大、敬愛而睿智的周總理,雖然已經去世40多年,但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每當談到他,人們都會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