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影視作品的渲染,可能有人認為,北京有一種“老北京話”,北京人愛說“老北京話”,類似話劇《茶館》對白那樣,個個油腔滑調。這一點,讓真正的北京人感到很不舒服。
我感覺自己應當算北京人了,父親在北京西城白塔寺出生,母親孃家在京郊昌平縣城。父母婚後生了我們這一堆孩子,老大如今已經快八十歲了。
關於北京有沒有一種“老北京話”,或者說“老北京話”是從哪裡傳承、以及“老北京話”究竟是個什麼腔調,那是語言學家研究的事情,即使純正的北京人,看了百度上那些有關的研究成果,也會感到雲裡霧裡,眼花繚亂。
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純正的普通話之外,北京人說話是南腔北調樣樣不少。
所謂“純正的普通話”,就是廣播電臺播音員說的那種話,也就是標準的“國語”。據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經想把廣東話定為國語,但投票僅差一票被否決。如果沒有這關鍵的一票,北京人現在可能人人都會說結尾拉著長音的廣東話了。
而純正北京話的來源,有記載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鎮。這個地方,曾經是中國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地,據說那裡人說普通話字正腔圓,個個都像播音員。
我是在崇文門外的衚衕出生並長大的,從記事開始,就感覺街坊四鄰說話的腔調是五花八門。其中聽得最多的,是河北人口音。即使是河北省人的語調,也是分出多少種,彼此相互不同。
北京絕大多數人來自河北,其實一點不奇怪,因為北京起先就是河北的地界,過去北京人打官司,都要去京西的宛平,當時是河北宛平縣。
所以,現在北京人罵河北人“老帽”,就和美國人罵英國人一樣,相當於是罵自己的祖上是“土鱉”。
那麼,為什麼說北京人說話腔調五花八門呢?這主要與北京人的組成有關。
關於北京人的組成,從過去到現在有多種說法,最早的可能是“北京猿人說”,最近的是“清人入關說”。其實這些學說,都是論述北京城建立及沿革,沒有準確的描述出北京人、特別是近代北京人組合的成因。
不久前,網路釋出了一個影片,一位北京老大爺順北京人的來源,我認為還是比較貼切。他說,北京原來就是個商業城市,南來北往的人都在這裡做生意。大約在1958年左右,國家實行糧食統購統銷,要按照人頭髮糧票,所以就給做所有居住的人上了戶口,這些人就都成了北京人。
由於北京人來自全國各地,所以說話語調必然是豐富多彩。
作為北京人,從小到大,我們聽和說的,都是與廣播電臺一樣的普通話。當然,肯定沒人家說的正規悅耳。
話雖然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北京有自己的方言,有不同於普通話的語言特色。譬如至今,我和周圍的親朋好友中,說話仍帶有“北京味”,如語速快、有“兒”音,把禍害說成“禍禍”,把饅頭說成“餑餑”等。
但是,真正聽到有人說“老北京話”,我還是在老舍的小說,以及電影《我這一輩子》,話劇《茶館》等作品中,現實中從來沒有遇見過。
相反,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真有人像《茶館》裡說“老北京話”那麼誇張,我只會感覺此人精神不正常,必須離他遠點。
因此,現在的影視劇中,常表現北京人說濃重的“老北京話”,我聽完渾身總要起冷痱子,因為太不真實。至於有人拍出影片,穿著長袍馬褂,戴著禮貌墨鏡,提籠架鳥,喝豆汁吃滷煮,自稱是北京“爺”,四下侃大山,我想我娘要活著,保準要叮囑我:讓孩子離他遠點,那說不定就是“拍花”的!
同樣道理,現在有些電視劇,拍出北京人住寬敞的四合院,魚缸石榴樹姥爺肥狗胖丫頭,生活悠閒滋潤,只能說那是杜撰。作為北京土著,除了故宮和王爺府,我只見過擁擠的大雜院,真沒見過誰家住正宗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