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四大野戰軍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四大野戰軍中,如果說裝備水平,那麼在東北經略和發展的東野則是當數第一,靠著繳獲和搜山檢海掏武器的東野在裝備上,甚至要“壕”過自己對面的“東北剿總”。但要說殲敵最多,還是要說關內的華野,據不完全統計,在殲滅的800萬國軍裡面,3野殲敵245萬,佔總數的30%以上,為各野戰軍最高。
從質量上來說,國軍五大主力有3個是華野直接和間接參與殲滅,分別是整編74師、第5軍、第18軍。創造殲敵記錄的華野在戰場上的首功之將應該要數粟裕。魯南、孟良崮、淮海皆是出自他的直接指揮。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和東野是林總全權指揮不同,在華野裡面粟裕並非司令員,而是陳毅陳帥。粟裕更多的時候是以副職指揮戰鬥。
那為何戰功彪悍粟裕要在陳帥之下呢?
要知道能成為野戰軍(戰略集團)司令員,除了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之外,還要有更強的擰繩(遊戲術語:團結隊員,團聚力量)和統籌能力,關鍵時刻要鎮得住下面的將領。相比粟裕,陳帥在這方面則是獨一檔的存在,平時不發表意見,但關鍵時刻卻能成為隊伍的“強心劑”,指引正確方向。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1947年山野(山東野戰軍)和華野(華中野戰軍)的整編以及建設的過程中,陳帥的“改革”,讓處在1947年混亂中的兩個野戰軍,轉變成為關內我軍最強戰力。
混亂1947
在4大野戰軍中,隊伍組成最為錯綜複雜的要數華野。
其最初是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組成,前者是八路軍山東軍區和山東新四軍,後者則是華中新四軍和八路軍南下支隊。在1946年的時候,雙方還是各自為戰,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山東野戰軍則粉碎國軍對膠東作戰。
但隨著國軍全面進攻的加強,在兩個野戰軍協同進行完魯南戰役(消滅馬勵武快速縱隊)之後,軍委有意將其合併為新的華東野戰軍(華野)。不過兩大野戰軍在進行整合之後卻頗為混亂。可以說那段時間應該是“華野最迷茫”的日子。雖然已經整編完成,由於中央沒有明確的任命和分工,在作戰時仍然保持兩套指揮機構,各自指揮作戰。特別是兩個野戰軍合併之後,也是麻煩不斷。
首先是山頭問題。
正如之前說的兩支野戰軍部隊組成複雜,大家是各個山頭來的,誰也不服誰。為啥要聽你的,所以很多時候在作戰中也是你打你的,我攻我的。
在這點上,當時作為一縱司令員的葉飛將軍很有發言權,在華中時候,當時的1縱3個旅分別由:蘇中、浙東和蘇南組成,雙方之間各不統屬,協同作戰執行差,甚至因為一些戰利品問題還會發生爭執,讓葉飛很頭疼。而這還是華中野戰軍自己內部的問題,到了山東作戰之後,這個問題也成了華中和山東兩個野戰軍的矛盾。
以魯南戰役繳獲的戰利品為例,當時還是葉飛的1縱和山東兄弟縱隊在繳獲戰利品的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這有點類似於《亮劍》中李雲龍的2師和李慄的5師搶奪倉庫。在野司讓其充公之後,這些縱隊和旅主官們也是經常將那些用壞的電臺、電話、步槍、摩托車衝任務上繳。像一些重炮、迫擊炮都加強到自己部隊裡面。甚至於出現一種山頭心理,那就是:給自己留存武器越多,越得到部下的愛戴,隊伍更凝聚(這個想法很像李雲龍)……
雙方存在山頭主義的做法,有的時候也延伸到“鄙視”上。
華中野戰軍部隊,多數是從南方過來的南方兵,語言更多是南方官話(吳語)為主,說話較輕,和嗓門很大的山東軍人形成對比,而且和剪寸頭的山東兵相比,南方士兵很多都是留學生中分和西裝頭,更被鄙視成“學生軍”。甚至於在蓋被子上都要爭論一番,華中士兵被子多是綢緞,顏色也是五顏六色一直被樸素的山東大漢所不喜。
其次,是思想動搖。
受到部隊山頭主義影響,瀰漫到華中過來部隊的則是思想上的動搖。在1946年下半年之後,雖然華中野戰軍在蘇中依然保持勝仗,但都是以犧牲根據地為代價,到了1947年華中軍區部隊和黨政機關、兵工廠都已經遷入到山東境內。而伴隨而來的則是“背井離鄉”之苦。
言語和飲食習慣的不同(山東人吃小米和麵餅,而南方兵則是大米飯。),讓很多戰士和機關幹部思想動搖,有的時候還編排順口溜來消遣自己——“反攻反攻,反到山東;手拿煎餅,口咬大蔥;大好形勢,思想不通;有啥意見,要回華中。”,很多戰士擔心在江淮、蘇中的親人遭到迫害,心理也很著急,總想反攻蘇中,重新回去的。而戰士們的這種焦慮心理,長久下去也不利於士氣的提升。
因此,別看1947年初,兩大野戰軍合併之後取得魯南戰役的勝利,但此時隨著根據地的縮小,野戰軍整編磨合出現問題,這時的華野也是深處迷茫之中。
陳毅力挽狂瀾
對於部隊中的這種問題,出身於的華中粟裕、山東出身的許世友、陳士渠等人也是一籌莫展,畢竟他們身上也代表自己身後野戰軍。而這個時候只有曾經擔任新四軍軍長,以及山東野戰軍負責人的陳帥統籌和擰繩。
為了保證整編的順利進行,陳帥在臨沂的野戰軍會議上作了題為《一面打仗,一面建設》的報告。對部隊進行了一系列決定日後華野前途的“建設性建議”。
第一個針對的就是部隊的整編指揮問題。
陳毅簽署了《華東野戰軍整軍方案》,方案的主旨為:
華東部隊正式組成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建立中共華東野戰軍前敵委員會(簡稱華野前委)。新四軍、山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番號同時撤銷。華東野戰軍領導成員: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
部隊也從以前的兩套班子變成了自上而下的指揮,1947年1月將野戰軍統一編練成9個野戰縱隊(1-10縱,缺5縱)每個縱隊轄3個師(旅)、9個團。之同年3月為了蘇中鬥爭需要也新增兩個縱隊,分別是11和12縱。整編後的華野人數達35萬人,為關內人數最多的野戰部隊。
第二則是部隊的山頭問題。
為了杜絕軍隊山頭問題,陳帥也在會議上駁斥和批評了所謂的“山頭主義”。
“山頭主義站在自己的山頭上,自以為是,只知道本山頭的光榮歷史和特長,忘記了其他方面的光榮和特長,是自己應該學習和尊重的。本位主義只著眼本單位的需要,缺乏對整個人民事業的關懷和認識,必然犯狹隘自滿、自私自利破壞團結的毛病。遊擊主義必然把自己束縛在分散遊擊作戰時代,許多不適用的舊經驗,必然不適合正規戰時代高度協同動作的要求。總之,山頭主義、本位主義、遊擊主義均是妨害整體健全,妨害大局發展,妨害團結進步,妨害勝利的惡劣表現,必須堅決糾正。”
特別是部隊在繳獲戰利品的時候上交這個事項,陳帥也同步釋出了《關於一切繳獲上交統一處理的命令》“規定了各部隊可以自留的卡車、吉普車、發報機數量,指定了接收機關和地點。”
可以說陳帥在1947年的整編和學習運動中,對當時“浮躁”的華野注入了一劑強心劑,雖然時間短,但是效果俱佳。透過陳帥的擰繩,兩大野戰軍開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合併,統一了編制,在國軍重點進攻山東前很好了團結了內部。將“迷茫”的華野帶出了低谷。
雨田君說
很多人在談起“華野”的時候更多的會說起“戰神粟裕”。確實華野之所以能殲敵最多,離不開粟裕的臨場指揮。但想要將巔峰時期人數將近100萬華野管理得井井有條,這一點還要有信力和統籌能力強之人擔任。
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在軍中的威望,陳帥都是華野司令員的首選,以至於陳帥去中野和中原局的時候,還不兼任華野司令員的要職。
因此在說到殲敵最多的華野的時候,除了記得粟裕,其背後的靈魂陳帥也切莫忘記……
— The end —
參考文獻:
《決戰:華東解放戰爭1945-1949》劉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