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3日至16日, 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該師師長被擊斃(也有說自殺),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此戰粟裕一改以往圍點打援的戰法,對張靈甫採取了強吃,出奇制勝,令人大感意外。
因此,後來毛主席在點評孟良崮戰役時曾說:“這場戰役中國有兩個人沒有想到,一個是蔣介石,另一個就是我毛澤東。”
那麼粟裕出奇制勝,到底奇在何處呢?
一、迴旋千里,持重待機
從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被迫放棄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轉而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其用於山東戰場的兵力為60個旅、45. 5萬餘人,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親自指揮,以“三大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十一師和第五軍為骨幹,組成三個機動兵團,實施進攻任務。
在作戰方法上,蔣軍一改以往長驅直入、分進合擊、乘虛襲擊等戰法,轉而採用“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之方針,意在加大兵力密度,縱深梯次配置,互相聯絡,齊頭並進,使我無法對其各個擊破,進而將我軍趕至黃河以北,或被迫與其在魯中山區決戰,以便一舉解決蘇北、山東問題。
面對隊形密集、行動謹慎的敵軍,華東我軍一方面必須爭取主動、避免被動,以打破敵人的計劃;一方面要大量消滅敵人,以實現黨中央關於“十個月內再殲敵40個旅至50個旅”的目標。為此,粟裕立即提出了“持重待機"的方針,即以積極主動的作戰行動,吸引敵人、調動敵人、迷惑敵人、疲憊敵人,分析掌握敵人的行動規律,在運動中創造和捕捉戰機。
於是,華野上下,開動“11號”(兩腿)南征北戰,左右迴旋,一月之中,往返行軍1000公里以上。與敵接觸後,能打則打,不能打又主動撒走,真可調進退有方,應裕自如,陳毅形象地比之為同敵人“要龍燈”。
實踐證明,粟裕的這種主動靈活、“持重待機"的戰法是完全正確的,華東我軍一個月來的迴旋作戰,成效明顯。
第一,迷惑了敵人,隱蔽了自己。我軍行蹤飄忽,敵人難以捉摸,雖是大兵團推進,但對我無可奈何。
第二,造成敵人判斷失誤,於我有利的戰機開始出現,我軍大踏步進退以及不與敵人糾纏、主動撤出戰鬥的行動造成了敵人的錯覺,蔣介石及其參謀總長陳誠均認為我軍是“攻勢疲憊”,向北“退卻”。高興之時,便失去了原有的耐心,決心“跟蹤追剿”,並密令將“穩紮穩打”改為“穩紮猛打。
這樣一來,本來密集靠攏的敵重兵集團終於出現了間隙。
第三,摸清了敵人的心理動向。此時蔣軍總體意圖是與我決戰,但其戰場指揮官則力求避免與我決戰,企圖依仗其強大兵力,壓逼我軍撤向黃河以北或退至膠東一隅,或等我軍疲憊之後再行決戰,表現在作戰行動上,就是一與我軍接觸,便龜縮靠攏,但求自保。
粟裕不愧是駕馭戰爭的高手,千里迴旋, 一石數鳥,硬是在敵人大兵壓境之中創造了於我有利的戰機。然而更為令人叫絕的是,他能在相續出現的戰機中,慎行勤察,選擇最佳戰機。
孟良崮戰役前,我軍曾擬圍殲位置暴露之敵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但命令發出的第二天,旋即發現敵整編第七十四師由垛莊經孟良崮西麓進攻我第九縱隊。這引起粟裕高度重視,經全力偵直,得知敵第一兵團已對我發動全線進攻,整編第七十四師為其主要突擊力量,其矛頭直指我華野指揮部,企圖對我實施中央突破。但由於其突出冒進,有孤立深入之勢,反而有利於我軍實施反突破。經反覆斟酌,粟裕毅然放棄原計劃,揮師西向,直撲七十四師。
當敵處優勢,我處劣勢,難以尋殲敵人的時候,積極機動,創造戰機;當戰機開始顯露的時候,敏銳地發現戰機,毫不遲疑地抓住戰機;在相繼出現的戰機中,注重權衡,捕捉最佳戰機,這是粟裕在孟良崮戰役中對待戰機的基本過程,也是粟裕孟良崗戰役指揮藝術的重要內容。
二、深謀遠慮,奇正用兵
我國兵家,從春秋戰國時候起就強調奇正用兵。而奇正用兵,又突出強調一“奇”。孫了雲: “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何謂“奇”?乃是出人意料之外也。粟裕指揮華東我軍毅然出擊敵整編第七十四師,正是以奇制勝的結果,而之所以收到奇勝之效,又是與粟裕深謀遠慮的用兵之道分不開。
縱觀粟裕孟良崮戰役指揮藝術,至少有三奇:
一奇,作戰物件選擇敵整編第七十四師。該師全部美械裝備,經過美國軍官訓練,具有相當高的指揮、戰術、技術水平,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第一主力”、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對於這樣一支“勁旅”,在一般人看來,甚至在敵人自己看來,不要說打它,就是看見它就會拔腿而逃。因此,當我軍楔入敵戰線之內,在該師外圍構築陣地時,張靈甫還以為我軍只是為了阻止其進攻速度,根本沒有想到我軍是為他而來,仍下令加速向我進攻。直到我軍插至該師兩翼,對其形成合圍的時候,他才如夢方醒,倉促收縮南撤,但為時已晚。
二奇,作戰方向直指敵戰線中央。我軍作戰歷來是先打孤立或側翼之敵,對於隊形密集或聯絡較緊之敵則往往不予強擊,尤其對處於大兵團中央之敵,更少對其突擊。此次孟良崮之戰,敵軍3個兵團齊頭並進,七十四師為第一兵團之中堅,位於該兵團中央,並處於進攻狀態,正對我華野部隊實施“中央突破”,企圖消滅我軍,或逼我軍後撒。張靈甫一直認為,“新四軍不打硬仗,不打陣地戰”,只要該師“長驅直入”,就可以深入共軍“巢穴之中”。但我軍不僅沒有後撒,反而迎頭而上,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毅然對該師發起進攻。
國民黨軍戰史評述這一戰役時也承認:共軍“在我雲集區內……竟能大膽集中兵力,圍攻我七十四師,此誠一般始料所不及,亦造成奇裝之基本原因。”
三奇,敵後出兵,斷其後路。華野總部定下攻擊七十四師的決心時,位於七十四師當面的是我第一、四、八、九縱隊,其中第四、九縱隊在正面阻擊敵人,一、八縱隊楔入該師兩翼。從兵力兵器對比上看,這4個縱隊要在短期內對敵形成合圍,並最後消滅敵人,難度比較大。這時如果有一支部隊從敵後出擊,封閉合圍口,並參加圍攻作戰,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粟裕在孟良崮戰役中得心應手的關鍵一招,就是對六縱的使用,六縱是前一階段作戰時粟裕預留於敵後的一支伏兵,當時粟裕曾對六縱領導人說:“打七十四師,少不了你們六縱”。在合圍七十四師的關鍵時刻,粟裕命令該縱“星夜飛兵,兼程北上”,六縱兩晝夜急驅200餘里山路,提前8小時到達垛莊附近,僅用半小時就襲佔七十四師的唯一退路——垛莊。奇裝垛莊,封閉合圍圃口,這又是敵人沒有想到的。粟裕生前曾多次肯定這一著,他說:“此次我軍誘敵深入,而又預伏第六縱隊於魯南待機,這著棋,一旦動起來,全盤就活了。”
三、把握主動,速戰速決
孟良崮戰役既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攻堅戰,也是一場有聲有色的山地阻擊戰。在敵人密集隊形之中,將其主力挖出來,如果不能儘快地將其消滅,敵人就可能將我吃掉。在你死我活的搏鬥中,粟裕緊緊抓住戰機,靈活運用各種戰法,環環相扣、步步緊逼,牢牢控制戰場主動權,始終不給敵人喘息之機,乾淨利落地全殲被圍之敵。
集中優勢兵力,極力爭取時間。孟良崮戰役期間,就總體兵力而言,敵軍佔很大優勢。我華野總部決定圍殲敵七十四師後,立即調整部署,在該師周圍集中5個縱隊,對其實施合圍。5個縱隊對七十四師,5比1,我佔絕對優勢。粟裕之所以要作這樣的部署,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敵軍相距很近,必須在萬一敵軍靠攏之前將七十四師消滅。這表明,集中兵力對於本次戰役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不僅要保證全殲敵人,而且要保證迅速全殲敵人,為阻擊敵軍增援,粟裕以4個縱隊擔任阻報任務。這樣,華野所有9個主力縱隊全部投入作戰。這種集所有家當於一役的做法,確實需要超入的膽量和氣魄。
為爭取時間,粟裕指揮9個縱隊同時行動,穿插、阻擊、構築工事、後勤補給,幾乎都是同時進行, 9個縱隊,僅用兩天時間就全部到達指定位置,按時發起戰鬥,達到了“兵貴神速”的境界。
遠近配合,阻敵增援。阻止敵軍向七十四師靠攏,保障主攻部隊殲敵,是保證戰役全勝的重要一環。華野對增援敵軍的阻擊,遠有第十縱隊在萊蕪方向阻敵第五軍,中有第三縱隊阻敵第十一師。近有第七縱隊阻敵第七軍和第四十八師,第二縱隊策應第七縱隊行動。
4個縱隊在敵戰線正面擺出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雖然敵人蜂擁而至,輪番衝擊,仍然不得前進一步。離七十四師最近的敵軍只有5公里,卻很難越過雷池。這就免除了我主攻部隊的後顧之憂,有力地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連續突擊,多路進攻。擔任圍攻的5個縱隊,攻佔敵外圍陣地後,即轉入陣地攻堅戰。孟良崮地區,岩石累累,土質堅硬、山峰陡峭,易守難攻。張靈甫自恃建制完整,外有大量援軍,上有空投彈藥,企圖依託山地固守,為敲開這個“硬核挑”,粟裕親率指揮小組到前沿指揮,我各級指揮員均到前線督戰。
此時粟裕的一個重要信念,就是不惜抽出主要兵力,始終保持快節奏的進攻速度,堅決拿下孟良崮。為加快進攻速度,他指揮部隊多路進攻,分頭突擊。我軍每克一點,都要反覆爭奪,直到刺刀見紅為止。連日苦戰,粟裕及部隊均十分疲勞,但他仍指示部隊加緊攻擊,在我軍連續、不停頓的攻擊下,敵人極其被動、狼狽,紛紛就擒,張靈甫被擊斃,我軍勝利會師孟良崮。
敏銳嚴謹,聚殲殘敵,孟良崮槍聲甫停,我軍興高采烈。在收攏部隊、清點戰果時,粟裕發現孟良崮地區仍有敵電臺活動,他敏銳地覺察到,可能還有殘敵隱匿,遂嚴令各部隊迅速清查殲敵人數,並親自帶領參謀人員認真核對,終於發現所報殲敵人數與七十四師編制人數相差甚大,當即指示組織輕裝部隊,分割槽嚴密搜山。果然,在一個山坳裡,殘敵7000餘人正在集結,伺機突圍,粟裕命令部隊再次投入戰鬥,肅清殘敵。至此,敵七十四師悉數就殲,我軍完全實現戰役意圖。
孟良崮戰役是粟裕大將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粟裕用兵靈活,出奇制勝的指揮藝術。#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