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備註也引用於新華社,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後方可轉載!
編輯不易,君若喜歡打個賞!
大批新棉已開始外運支援各地紡織工業需要。這是高密車站的鐵路裝卸工人正在把新棉裝車外運的情形。
高密縣供銷合作社自1956年1月至9月共收購散放在農村的廢鋼廢鐵近80萬斤,付給農民的資金達29415元。
大屯鄉優勝農業社一萬多畝棉田獲得大豐收,產量平均每畝300斤籽棉,比解放前最高產量70斤籽棉增加四倍以上。
高密縣城關棉油加工廠職工為了提高棉花加工效率,製成風力送棉管道,代替人挑車運,使送棉工效提高兩倍多。
高密縣積極調運新棉,支援紡織工業生產。這是高密火車站上正在裝運新棉。
山東棉產區之一的高密縣康莊公社第六生產隊社員在棉田噴藥治蟲。
高密縣大力發展養豬,全縣生豬飼養量達到40萬頭,平均每戶有2.7頭,全縣每年向國家提供肥豬9萬多頭。這是縣食品公司豬場的職工正給肥豬催肥。
高密縣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實行縣、社、隊三級辦學,自己動手培養農業技術人才。這個縣有縣辦五七大學一所,社辦五七學校十六所,隊辦業餘技術學校451所。從1976年以來,已為農村培養農業技術骨幹14900多人,初步解決了全縣農技、農機、社辦工業等人才的急需,為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做出了貢獻。
高密縣南關村採暖裝置廠制定嚴格崗位責任制和產品檢查制度,確保了產品質量,成為全縣村辦企業上交利稅最多的工廠。
高密縣趙戈莊農民宋澤明(中)種植葡萄致富後,向村裡農民提供葡萄苗20多萬株,並傳授種植技術,使全村共同富裕,人們都親切稱他為“葡萄宋”。1986年已有115戶農民種葡萄600多畝,產葡萄20多萬斤。
以劉連仁的親身經歷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劉連仁》播出後,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75歲的劉連仁是高密縣草泊村的農民,1944年被日軍擄掠到日本北海道昭和煤礦做苦工,因不堪虐待而逃跑,在日本深山洞穴裡度過了13個春秋非人生活,終於在1958年回到祖國。
一個人均佔有耕地不到0.5畝,4年前幾乎沒有什麼副業的小村——高密縣高密鎮北大王村已擁有了我國北方最大的良種肉食雞“愛拔益佳”祖代種雞繁育場,年產值達1000萬元,小村由窮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