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清高宗乾隆帝在提到關於歷代帝王如何選擇儲君之時,批評了“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對此義正辭嚴的說道:“本朝家法,則無是也。至於朕現在之諸皇子,皆已無所生妃母,寧復有愛憎之見參其中乎?”
意思是自己不是這種人,不會因為對於皇子之母的感情好壞,來進行擇儲,不過話雖然說得漂亮,但乾隆帝卻沒有這麼公平,有著很明顯的私心,竟然還批評這種行為,屬於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這點透過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棄之能力強,還是嫡長子的第十二皇子永璂,反而選擇能力相對平庸的十五皇子永琰為儲,就可以看出一二,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一、何為“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
所謂“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就是皇帝太過寵愛某位妃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有時候不只是想要立其為後,還愛屋及烏的想要立與這位寵妃所生的兒子為儲君。
這個比較著名的例子是“烽火戲諸侯”的主角周幽王,周幽王因為太寵愛妃子褒姒,所以想要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為王后,立與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結果是導致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終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因此滅亡。
這種情況在歷朝歷代並不罕見,再往後也出現過不少這種情況。像漢光武帝劉秀,先娶了陰麗華為原配,後來打天下過程中,因為利益結合,又娶了出身顯赫的郭聖通,建國後立郭聖通為後,立郭聖通之子劉彊為太子,等到坐穩皇位以後,廢了郭聖通的後位,立陰麗華為後,下一步就是立與陰麗華所生長子劉莊為太子,太子劉彊也懂得進退之道,主動辭讓了太子之位,後來劉莊成為太子。
還有明朝萬曆年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爭國本”事件,就是因為明神宗萬曆帝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生母王氏,進而不喜歡朱常洛,而萬曆帝寵愛鄭貴妃,自然也喜歡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想要立之為太子,在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明朝,沒有嫡子,想要跳過皇長子立其他皇子,大臣們自然不同意,因此萬曆帝和群臣爭論15年之久,最後不得不妥協,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可以說“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的做法,整體上是弊大於利,因為這種做法的直接影響就是決定了一國之儲君人選,不看能力,不看嫡長順序,就因為喜歡某位妃子,就要立其子為儲君,這是典型的下半身思考問題,即使偶有因寵愛其母立其子為太子,在登基以後有著一番大作為,但這只是偶然事件,這種方式還是不可取的。
二、乾隆帝是典型的“因惡其母而棄其子”,並且立嘉慶帝也有“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成分在內。
在乾隆四十三年批評“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的五年之前,乾隆帝秘定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帝為儲君。嘉慶帝的作為,大家是有目共睹,親政以後,除了除掉和珅幹得乾淨利索,之後就讓人沒什麼印象,其作為也是一般般,在清朝走向中衰的道路上,別說使其再度中興,就連剎住下滑的勢頭都沒有,是一位很平庸的守成之君。
乾隆帝為什麼會選擇能力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呢,是老花眼了?還是沒有別的選擇了?
其實都不是,乾隆帝並非老花眼,也不是沒有別的選擇了,而是有其他選擇,卻因為這樣那樣原因放棄,最終只能選擇相對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帝雖有17子,但是早夭和早逝的不少,有的活不到成年,有的活到了成年,卻年紀輕輕二十多歲就早逝,所以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只剩下7個兒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以排除法來說,皇四子永珹被乾隆帝過繼給自己的十二叔履親王胤裪為嗣孫,降襲為履郡王;皇六子永瑢被乾隆帝過繼給自己的十一叔慎郡王胤禧為嗣孫,這2個皇子已經早早出局。
剩下5個皇子,以能力來說,皇八子和皇十一子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兄弟,老八是舉止輕浮,出了名的不靠譜。譬如乾隆帝曾讓他去黑龍潭祈雨,沒想到他竟然提前擅自離開,為乾隆帝所不喜。
老十一是個書法大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也曾得到乾隆帝的另眼相看,但也僅限於此了,因為他只是書法有成就,人品卻並不好,而且還很吝嗇,與他同時代的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說道他是”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
至於與皇十五子永琰一母同胞的皇十七子永璘,當時年齡太小,才8歲而已,乾隆帝早夭孩子不少,害怕他早夭,加之讀書和騎射都不行,所以自然也沒有選擇他。
至此就剩下兩個皇子能力不錯,分別是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五子永琰。
先說說勝利者皇十五子永琰,雖然他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但也是有兩把刷子,畢竟在王朝走下坡路的時候,能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太少太少了,能勉強守成,其實已經算可以了。
當時的皇十五子永琰被評價是“聰明力學,頗有人望”,有一定能力,而且看看他的“仁宗”廟號,就知道這位是仁厚之人,換個角度理解來說,強勢霸道的乾隆帝就喜歡這種中規中矩,孝順聽話的老實兒子。
永琰還有一個優勢在於,母親魏佳氏在世之時就是皇貴妃,在當時中宮長期空懸,沒有皇后的情況下,皇貴妃實際上就是後宮之主,由此可見乾隆帝對魏佳氏的寵愛,自然愛屋及烏的對永琰也是有所區別對待的。
當然乾隆帝對他的能力也不是太滿意,在將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的決定禱告上天時,在禱詞裡說道:“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上天潛奪其算,令其短命而終。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
這時候再來看看皇十二子永璂,以能力來說,永璂的能力很不錯。像乾隆帝不同於祖父康熙帝那般縱容溺愛諸子,以至於釀出九子奪嫡,可能也因為有這個前車之鑑,所以他對諸子是極其嚴厲,甚至可說是苛刻的,像什麼皇子擅自離開書房,還有自取別號這類小事,乾隆帝都不會輕易放過,都要訓斥一頓。
甚至像乾隆帝髮妻富察氏皇后病逝以後,皇長子和皇三子,可能因為不是自己生母,表現不悲傷,加之不懂禮數,結果乾隆帝將其是狠狠地訓斥一頓,還說道他們不能繼承大統,嚇得皇長子不久憂懼而死。
但是面對這樣嚴厲的父親,永璂做事始終是沉穩,可說是滴水不漏,並沒有被乾隆帝訓斥過。同時代的錢大昕評價他是:“天資淳粹,至性過人”。
永璂還有一個優勢,他是乾隆帝嫡子,甚至可說是嫡長子,因為在乾隆帝髮妻富察氏皇后所生的永璉和永琮先後早夭情況下,他身為乾隆帝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所生長子,的確可說是嫡長子。
而且他的名字也大有深意,乾隆帝的第一個嫡子永璉,“璉”字為承宗器之意;第二個嫡子永琮,“琮”字取宗社之意;永璂身為第三個嫡子,“璂”字有著永固基業之意。
乾隆帝雖然批評過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批評歸批評,他本人還是很傾向於嫡長子繼承製,是一門心思想立嫡子為儲君。
可以說永璂的優勢更大,要能力有能力,要身份更有身份,是嫡長子,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也是早早出局,被乾隆帝冷落,根本沒有繼承大統的資格。
問題就出在永璂母親皇后那拉氏身上,乾隆三十年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皇后那拉氏應該是因為私自剪髮問題,惹怒了乾隆帝,自此等於是不廢而廢,死後也只是以皇貴妃級別禮葬。
母親皇后那拉氏被不廢而廢,永璂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被父親乾隆帝所不喜歡,在那種情況下,永璂還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以這個來看,其實比之皇十五子永琰還要更勝一籌。
乾隆四十一年,年僅25歲的永璂英年早逝,乾隆帝對他的冷落,生母皇后那拉氏的遭遇,對於他的英年早逝也是有著一定關係,死後也無爵位,更沒有賜諡號,這可是個反常情況,因為乾隆帝的兒子之中,已成年卻無封爵早逝者,都被追贈王爵,甚至還有賜諡號的,但永璂什麼都沒有,直到23年之後,親政的嘉慶帝才追封自己苦命的十二哥永璂為貝勒。
永璂之所以被如此對待,很明顯就是被生母那拉氏皇后不廢而廢以後所牽連,由此可見乾隆帝其實挺小心眼,而且比較厚臉皮的,他選皇十五子永琰為儲君,雖然不能說是“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但也有寵愛魏佳氏而愛屋及烏的成分在內。
至於永璂,則是典型的“因惡其母而棄其子”,本來能力強,可以做為繼承人選,結果因為乾隆帝厭惡他母親那拉氏皇后,被直接冷落出局,更可悲的是,永璂早逝以後,乾隆帝對他依舊是最低待遇,像乾隆帝這種行為,其實真沒資格批評“因愛其母而欲立其子”做法,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