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
關月(霞山):學會“放手”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儘管已經放了暑假,但這“雞飛狗跳”的一幕依然在無數家庭上演。尤其是一聲“媽媽”,牙牙學語的時候,孩子的一聲“媽媽”如天籟之音,但孩子長大,那一聲聲“媽媽”,就像是一句句緊箍咒,不禁讓人頭都大了。因為被“喊”次數太多、頻率太高,導致沒法專心工作、時間被大量擠佔,成都一位寶媽和孩子簽下了“不要喊媽平等條約”。
這如網路笑話段子一般的“不要喊媽平等條約”,卻結結實實地戳中了家長們的痛點。職場寶媽暑期兼職看娃,這份“酸爽”很多人都深有體會,更別提家有同款萌娃,“隨時都在喊媽”。於是,網上“求條約電子版”的呼聲越來越高,也就不出奇了。
但回過頭來想想,孩子愛喊“媽”是孩子的錯嗎?每一個愛喊媽的孩子,背後恐怕都曾站著不願放手的家長。而成都寶媽,只不過是直到無法專心工作了才意識到要“放手”,想出了籤“平等條約”這一招。筆者女兒小時候,經常是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子轉,自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即便有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去吃飯、收玩具之類的,但幾次之後,孩子就會想辦法讓爺爺奶奶“幫忙”。不得不承認,筆者的兩個孩子性格秉性固有不同,一個是急脾氣,一個是慢性子,但是過度依賴父母長輩、凡事習慣性求助、自理能力差……這些“鍋”還得我們為人父母的來“背”。
有時候回過頭來看看,可能也是自己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儘管已經成家立業,但筆者不時還是習慣性“喊媽喊爸”,有時候圖方便,就會讓爸媽幫忙買點菜、辦點事、帶下娃。孩子遇到事情喜歡“喊媽”,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比如“不要喊媽平等條約”裡的第一條“不會寫的字請查字典!不要喊‘媽’”,這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吧。有什麼不會的不懂的,不是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反而是第一時間去找別人幫助。有時候這確實會省掉一些時間,但卻也失去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次的問題可能是解決了,但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機會卻失去了,久而久之就只能被問題牽著鼻子走,一遇到難題就對自己沒信心、急忙求助於外,又怎可能“自強不息”?
在家長眼中,不但要有知識的起跑線,更要有人生的起跑線。讓孩子儘早懂得成長靠自己的道理,首先家長不要基於下場幫忙,而是要有耐心等待,給孩子思考和動手的時間,懂得怎樣逐步逐步“放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讓孩子“強起來”,必須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面。我們不妨學著適當放手,給孩子以更廣闊的成長空間,讓孩子長大後即使面對風雨也有坦然應對的勇氣和能力。與各位“被喊者”共勉。
米蘇(霞山):也要“媽不喊娃”
最近,一份《不要喊媽平等條約》在網上走紅,細看裡面的內容,瞬間讓筆者產生了共鳴,因為我家女兒一開始也是個“有事喊媽”的典型。
有時候,一個人在家帶著兩個娃,兩個輪流喊“媽媽”“媽媽”,場面在外人看來真是頗為“壯觀”。上廁所“喊媽”,刷牙“喊媽”,要零食吃“喊媽”,倒水喝也“喊媽”……如此下來,就是家裡“媽”聲不斷,而我就忙得不可開交。有時候忙起來,甚至連在手機上回個資訊都要分幾次來做。小女兒兩歲多,“有事喊媽”我也沒什麼說的,但大女兒都差不多六歲了,還依然事無大小“喊媽”,這讓我多少有點抓狂。有時候被喊煩了,我也會向女兒發脾氣。結果女兒還好委屈,哭著說“媽媽,我下次不敢了”,但真的應該怎樣做,孩子是不懂的。
類似“不要喊媽條約”的做法,其實我也嘗試過,只是沒有用書面“條約”的形式確立下來,而是口頭上說,儘管當時是答應了,但過了一會兒女兒就“自然而然”地忘記了這回事。這情況久了,我發現一個問題,孩子有事愛喊媽,根源在於媽愛喊孩子。平時希望孩子練字、喝水之類的,孩子不自覺做,我就會用“喊”的方式,“寶貝,要去練字啦”“寶貝,去拿喝水啦”,這樣一來,孩子就養成了依賴我的習慣,認為這些事都是“媽媽喊我做我才需要去做的”。時間一久,孩子習慣了,變懶了,就會“喊媽”代勞,“媽,我想喝水”“媽,我要畫畫”,潛臺詞就是“你得把東西準備好了,否則我就不做了”。有些時候,被“喊”習慣的我就妥協了,結果就是“喊媽”的場合越來越多,頻率越來越高。大的這樣做,小的也有樣學樣。
所以,不僅要“娃不喊媽”,還得“媽不喊娃”,這樣才能從根源上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能力。幼兒園每週獎勵雞蛋花貼紙的做法,讓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從網上買回來了兩張可以貼在牆上的“作息任務表”。縱向標註了“早睡早起”“練習寫字”“自己吃飯”“不亂髮脾氣”等十項“任務”,橫向則標註了一個星期七天。一天裡,完成了“任務”,就可以在對應的格子裡貼上一個“笑臉”,沒有完成就是“哭臉”。用完一個星期,可以把貼紙拿下來迴圈利用。“任務表”的最下方,還有兩個大框,可以讓家長和孩子約定完成了多少個“笑臉”就能得到什麼獎勵,完成不了就有懲罰。這個“作息任務表”一出,女兒立馬就變了個樣,不再有什麼事就“喊媽”,而是嘗試自己去完成,好掙“笑臉”。這樣一來,“作息任務表”就代替了我的“監督”角色,我也不用經常“喊”她們了,有時姐姐甚至能照顧妹妹,幫妹妹做一些“小任務”。
楊麗清(霞山):引導孩子獨立
我和老公都是在國企上班,因家裡沒有老人幫忙,小孩小時候都是我們自己照顧,所以平常比較注重培養小孩的獨立生活能力。記得一次放暑假,小孩當時讀小學三年級,一天早上我和老公都去上班了,小孩還在房間睡覺,突然他聞到一股味道從廚房裡飄過來,他趕快衝到廚房,發現氣爐還開著在蒸牛奶,鍋裡面的水已乾了,他趕緊關掉氣爐,立即打電話給我告訴險情。原來是我的老公將煤氣爐調到最小火後繼續蒸牛奶,出門時忘記關氣爐了。幸虧我們平常引導有方,經常有意識地鍛鍊他的動手和獨立思考能力,所以遇到突發危險事件他能冷靜處理。
有些家長捨不得讓小孩做家務,認為小孩做家務會影響學習,但實際上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很會做家務,只要科學安排好時間即可。幾十年前,農村很多小孩兄弟姐妹多,家庭比較窮困,他們既要讀書又要做家務,同時還要照顧弟弟或妹妹,但成績一直保持優秀,這說明做家務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這種自立的能力反而促使孩子能更加主動、自覺學習。緊張學習之餘做做家務,可以鬆弛一下大腦,勞逸結合,會收到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引導孩子獨立的能力有助於培養其責任意識,如照顧家庭、孝順父母和回饋社會等,將來會成為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
本文來自【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