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族建築
古建知識解讀
建築是歷史的載體,當整個世界完全沉寂時,只有建築還能用其獨特的語言來表達其豐富的藝術思想。
祠廟是一種禮制祭祀性的建築,它的出現是伴隨著人類意識崇拜而產生的。幾千年的發展和延續,使得祠廟建築充滿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變遷都有集中的體現。因此,古人一直都把祠廟看作是精神家園。祠廟建築在全國各地分佈很廣。山有山祠,水有水祠,村有宗祠。祭祀的物件有水神、山神、家族祖先。祠廟的建築形態有宏偉的宮殿式,有普通的窯洞等。
中國太古沒有宗教,到了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受到社會性質的束縛,因此信仰也表現得多種多樣,其中有對自然物之崇拜、祖宗崇拜等,在建築上也有所體現。對天之崇拜,建築天壇,皇帝祭天;對地之崇拜,建築地壇,進行祭地;對日、月之崇拜,建築日壇、月壇(在一個城池中,都建有天地日月);對五穀之崇拜,為社稷壇;對祖宗之崇拜,從家庭到社會皆建祠堂廟宇(在封建社會每家都設有祭堂供祖宗)。例如,在安徽績溪建造的胡氏大宗祠,其規模就很大。另外,還祭祀名人、神靈。例如,關雲長為關帝廟、孔夫子為文廟、岳飛為嶽武廟,還有老子廟、祖師廟等。祭神則有龍王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牛王廟、馬王廟、胡仙廟、黃仙廟、二仙真人廟、瘟神廟、娘娘廟等各種廟宇,從小到大,從城鎮到名山,遍及全國各地。
關於祠廟宮觀,堯時已有五帝之廟,夏為世室,殷為重屋,周建明堂,帝王祭祖有大廟。祠廟的規模最小者僅用一間屋,最大的廟堂一處就有百間房屋,而且在廟宇中都是庭院與園林相結合,特點甚多。
我國在祭禮山川方面有五嶽名山,這些山中都有廟宇,如東嶽泰山有岱廟,西嶽華山有華岳廟,南嶽衡山有南嶽廟,中嶽嵩山有中嶽廟,北嶽恆山有北嶽廟,這些廟宇規模都很大。在五鎮名山中也有很多廟宇,北鎮廟建在醫巫閭山下;南鎮山建有南鎮廟,建在會稽山下;西鎮山有西鎮廟,建在吳山;霍山為中鎮名山,建有中鎮廟;東鎮沂山也有大規模的廟宇建築。
祠廟是中國歷史文化中一大特殊現象,由來已久、淵源至深。祠廟建築首先是信仰、禮儀和道德的體現,然後才是為了使用,它早已突破了建築作為生活容器的概念,成為天、地、鬼、神、人共存的空間存在形式。祠廟建築一直以來都是建築營造的重點。從一個國家到一個村落都把祠廟建築的建造作為核心,它往往是當地人民家庭活動、公共活動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其結構構造代表了當時社會官方或某一村落地區的最高建築水平,是當時建築技術的直接反應。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資訊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來自【中國民族建築】,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