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海灣大地突然顫抖起來,多國部隊的空襲開始了。海灣戰爭爆發。
1月17日上午6時,大量的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空軍和多國部隊的攻擊和支援飛機聚集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戰略目標上空,集中攻擊伊拉克一體化的防空系統和指揮控制設施,以及支援伊拉克軍事行動的通訊和配電系統。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大部分被摧毀。
在第一個波次空襲中,只是美軍飛機出動。在第二和第三個波次空襲中,英國、法國、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飛機也參加了空襲作戰行動。英國的45架“旋風”式戰鬥轟炸機和法國的12架“美洲虎”戰鬥機於午夜從沙烏地阿拉伯的宰赫蘭和泰布克空軍基地起飛,對伊拉克空軍機場進行了超低空猛烈轟炸。多國部隊每隔15分鐘就有一批飛機扔下一顆顆炸彈。
海灣戰爭爆發的第一天,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了2000多架次、十五六種型別的飛機,分三個波次向伊、科本土內的100多個重要軍政目標投擲了18000噸導彈和炸彈,對伊實施了“地毯式”轟炸,給伊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F一117A隱形飛機共出動1296架次,摧毀了戰略目標總數的40%。
開戰第一天,號稱擁有740架先進作戰飛機、800枚“飛毛腿”戰術彈道導彈、數千枚“薩姆”系列防空導彈和4000門高炮的伊拉克空軍和防空部隊,在多國部隊幾千架次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採取了以拖待戰、消極防禦的戰術,除作有限反擊外,避敵銳氣,儲存實力,主力部隊仍按兵不動。
伊軍僅組織了兩次反擊,一次是用火炮轟擊距邊界13公里處的沙特煉油廠;另一次於上午5時許向沙特發射了5枚“飛毛腿B”常規彈頭導彈,結果一枚落在利雅得市郊,另4枚落在沙漠,均未命中目標。
在美國及多國部隊的接連打擊下,伊軍在第一天基本未得還手之機,因而致使美軍及其盟軍首戰告捷。
1月18日凌晨,伊軍發射的兩枚“飛毛腿”地對地導彈,伴隨著沙特宰赫蘭機場的防空警報聲呼嘯而來,說時遲,那時快,處於待發狀態的美陸軍“愛國者”地空導彈迅即起飛,以超過5倍音速的速度迎將上去,霎時間,一聲巨響,一枚“飛毛腿”導彈彈頭在空中爆炸了。
自此以後,伊軍的“飛毛腿”奔向哪裡,美國“愛國者”就在那裡恭候,美軍使用“愛國者”地空導彈大戰伊軍“飛毛腿”地地導彈,成為海灣戰爭的精彩一幕。這不僅使伊軍“飛毛腿”導彈作戰效能的發揮受到影響,而且引起了國際軍事界人士的關注。
“愛國者”導彈在這次海灣戰爭中一舉成名,先後在以色列、沙特擊落了幾十枚伊拉克“飛毛腿”導彈,命中率較高,這是此前歷次戰爭中未曾有過的奇蹟。
“愛國者”防空導彈,是美國耗費18.5億美元,歷時十幾年為90年代至下個世紀初研製的先進防空武器系統。早在60年代初,美陸軍為了適應未來複雜的作戰環境和不斷髮展的空中突防力量的威脅,提出要研製“奈基Ⅱ”和“霍克”防空導彈的後繼型號,這種導彈不僅能夠對付高效能飛機,還應具有一定的反彈道導彈能力。
美國雷錫昂公司1982年向陸軍交付了第一部樣機並投入批次生產。“愛國者”導彈基本上達到了美國陸軍提出的要求,它能夠在強電子干擾環境下攻擊高度在300~2400米範圍,距離在3~100公里範圍的高效能飛機、空對地導彈、戰術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整個系統有一部雷達車,一部指揮車和8部4聯裝導彈發射車。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探測、跟蹤100個不同方向的來犯目標,控制9枚導彈向9個目標攻擊。這種導彈還能攔截地對地彈道導彈。
“愛國者”導彈的主要特點:一是捕捉目標快,作用距離遠。
這種導彈裝備了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是雷達家族中的多面手,能同時肩負搜尋、識別、跟蹤、照射目標、制導導彈和電子對抗的任務,與用多臺單功能雷達的地空導彈系統相比,它捕捉目標的過程短,實時性、準確性高,而且這種雷達的作用距離遠,能同時掌握多批目標和制導多枚導彈。
二是攻擊範圍大,飛行速度快。
“愛國者”導彈採用了高能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遠射程能達到80千米,最高射程能達到24千里,具備高中低空、遠中近程攻擊能力。最大飛行速度達5至6倍音速,除了當時的蘇聯的薩姆一10和薩姆一12可與之比擬外,其餘地空導彈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三是制導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
“愛國者”導彈採用複合制導方式,什麼是複合制導方式呢?就是“愛國者”導彈發射出去以後,開始是根據程式設計智慧飛行,中間的時候是根據雷達提供的指令繼續飛行,最後主動尋找目標是根據目標的反射的雷達波。這種複雜的制導方式,抗導彈干擾能力極強。
四是自動化程度高,反應快。
作戰時,它的每臺發射車都可由指揮控制車透過無線電遙控發射,捕捉目標後,導彈在幾秒鐘內就能發射出去。全套導彈系統體積小,能夠裝在“大力神”式運輸機上進行空中機動。
海灣危機爆發後,伊拉克為分裂反伊聯盟,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千方百計想把以色列拉下水。因此,伊拉克對以色列發射了多次“飛毛腿”導彈襲擊。
薩達姆認為,一旦以色列被拉下水,那麼戰爭模式就可能從多國同伊拉克的對戰轉化成美國、以色列同阿拉伯世界的對戰。伊拉克將從中受益,擺脫孤立無援的被動境地。戰爭也就可能由美國設想的“打敗伊拉克的速決戰”變成一場某種意義上的“越南式戰爭”。
美國對伊拉克用“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感到非常緊張,竭盡全力勸說以色列不要反擊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攻擊,並動用了相當規模的空中力量來壓制“飛毛腿”導彈的攻擊。
美國國防部與以色列國防部之間專門建立一條保密通訊線路,兩國的高階軍事官員可以保持及時而頻繁地接觸,對伊拉克“飛毛腿”導彈襲擊及時發出警報,使以色列民眾在導彈到達前有長達5分鐘的時間進行防護。最後,中央總部動用了相當大規模的空中力量來消除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威脅。
“飛毛腿”導彈包括伊拉克從蘇聯購買的“飛毛腿”原型導彈和兩種國產的改進型導彈,可以攻擊600公里外的目標,能從伊拉克南部打到沙特境內的目標。
伊拉克在其西部建造了5個供“飛毛腿”導彈使用的固定發射場,總共安裝有28個固定發射架,按伊拉克改進型“飛毛腿”導彈600公里的標準飛行彈道,從這些地方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可以攻擊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和海法城,以及位於內格夫沙漠的迪莫納地區核設施。
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襲擊能力是對美軍的一種軍事和心理威脅。也是對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某些海灣國家的威脅。因此,多國部隊計劃人員在把伊拉克西部的固定發射場列為重點攻擊目標的同時,也把伊拉克的現有導彈部署能力和繼續生產導彈的能力列入重點攻擊目標之列。
美國為了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專門組織科技人員進行了研究攻關,對“愛國者”導彈進行了革新創造。
“愛國者”導彈最初是用來打飛機的,後來陸軍把它改裝成了一種有效的反戰術彈道導彈系統。美國人認為,雖然這一創新看起來相當成功,但仍有進一步改進的餘地。收集到的作戰資料應能使對“愛國者”導彈摧毀“飛毛腿”導彈的能力及其對付更加先進的目標的潛力進行更加詳盡的分析鑑定,準備用“愛國者”專門攔截伊拉克“飛毛腿”導彈。
為了制定和完善對“飛毛腿”導彈的預警程式,美中央總部同航天司令部舉行了演習和訓練,空間跨度達數千英里。航天司令部將對“飛毛腿”導彈的預警過程一分為二。中央總部找到了向“愛國者”導彈連和多國部隊預告“飛毛腿”導彈發射情況的辦法,使多國部隊可以實施隱蔽,使“愛國者”導彈可以攔截來襲的“飛毛腿”導彈。
在1990年12月17日,美國曾有報紙報道說:“愛國者”導彈能攔截戰術彈道導彈,可遂行自衛和區域性區域防空作戰。”攔截成功指的是透過擊毀來襲導彈和彈頭或使該彈頭偏離預定彈道來保護軍事資產和所保衛的地區免遭破壞。
美國資料表明,“愛國者”導彈成功地攔截了其截擊範圍內的大多數“飛毛腿”導彈。
在“沙漠風暴”軍事行動開始前,為了支援“沙漠風暴”行動,多國部隊總共部署了29個“愛國者”導彈連,其中21個部署在沙烏地阿拉伯,6個部署在以色列(美國的4個,以色列國防軍的2個),2個部署在土耳其。
在“沙漠風暴”空襲作戰中,多國部隊初期空襲的一個目標主要是轟炸打擊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發射架,包括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生產、裝配、儲存和發射設施。在進攻發起之日,首批執行反“飛毛腿”導彈任務的飛機就對伊拉克西部的固定發射場實施攻擊,以阻止其對以色列的襲擊。空襲的第三天已開始對彈道導彈生產和儲存設施進行攻擊。
然而,隨著伊拉克開始利用其機動系統發射“飛毛腿”導彈,多國部隊的活動也轉向尋殲這類機動發射架。最後指定相當於3箇中隊的飛機來執行這一十分艱鉅的任務,專門對付這些突然出現、發射後隨即隱藏的目標。
儘管防範如此嚴密,伊拉克對沙特宰赫蘭陸軍兵營的一次襲擊造成了美軍一次最大的傷亡。美國專家和技術人員迅速對“愛國者”導彈系統進行了檢查,後來發現是由於“愛國者”導彈的軟體系統有問題,因而未能及時發現來襲導彈。很顯然,“愛國者”導彈的計算機算錯了目標的位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軍對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愛國者”導彈的軟體系統隨後就進行了改進。
由於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是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的剋星,致使伊拉克許多發射成功的“飛毛腿”導彈不是偏離目標就是被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所攔截。遙感控測器偵察到“飛毛腿”導彈的發射,隨即將攻擊預警和評估資料傳到“愛國者”導彈連。“愛國者”防空導彈的成功率很高,儘管有時彈頭未被摧毀和彈片傷及平民。
有報道稱,“愛國者”導彈系統能有效地對付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的攻擊,實戰中攔截成功率達90%以上。但是,戰前的儲備遠不能滿足作戰的需求。該導彈的生產企業雷西昂公司接受了生產任務後,緊急動員全公司750名員工,晝夜加班,連續生產以滿足前線的急需。
“愛國者”導彈扭轉了以色列和沙特坐等捱打的局面。據美國高階官員說,在戰爭期間要是沒有“愛國者”導彈和美國與以色列之間所建立的密切聯絡,以色列就可能對伊拉克進行報復,從而使聯盟陷於困境。
在海灣戰爭中,“愛國者”導彈協助保衛了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以及其他社會經濟目標,成為摧毀薩達姆的政治影響力最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