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核彈頭,戰爭簡直無法想象,5顆核彈頭就能抹掉一個國家,真可怕……”
1956年2月27日,赫魯曉夫帶著他的政要們,到地下秘密導彈設計局參觀。
當設計師科羅廖夫介紹到R7的威力時,這些蘇聯領導人個個目瞪口呆。
這個龐然大物,是當時全世界最牛導彈,能攜5噸重的核彈直飛美國,打到英國,覆蓋法國,威懾北約幾乎所有的歐洲成員國。
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赫魯曉夫的噩夢——蘇聯只有核彈卻無運輸核彈的能力。
當聽說在以後的戰爭中,蘇聯再也不須興師動眾,只需發射幾枚火箭就能把一個國家從地球上抹去時,赫魯曉夫驚訝得當場說不出話來了。
一、野牛“米亞4”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同時,另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很快一觸即發。
它源於二戰的終結者,原子彈。
美國一國獨大,擁有世界最厲害的原子彈,可以隨時攜核令天下,其他國家當然不安。
圍繞核彈研製,世界大國開始了一場暗中較量。
經過舉國奮戰,蘇聯以最快的速度,於1949年8月成功試爆核彈,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核國家。
擁有核彈,卻不一定能夠操控核彈,因為遠端運輸能力,和精準的投放,是實際運用的核心環節。
美國在冷戰中大力發展空中運載工具,其空軍甚至叫囂,“用戰略轟炸機攜帶300顆原子彈炸平蘇聯”。
美國可以攜核攻蘇,蘇聯卻無力把剛剛研製出來的核彈,投放到美國。這是掣肘蘇聯的軍事瓶頸,蘇聯缺少強大的遠端轟炸機。
因此,從二戰結束到1950年代末期,十幾年來,蘇聯的軍事戰略都是以積極防禦為主。
1947年,蘇聯在悄悄研製原子彈時,也在考慮配套遠端轟炸機的開發。
米亞西舍夫,備受斯大林信任的天才飛機設計師,1951年成立全蘇國家第23設計局後,由他親自領導設計遠端轟炸機。
斯大林親自為他掃清一切工作障礙,在航空業中提出響亮口號:“相信米亞西舍夫同志,讓他為蘇維埃插上翅膀吧!”
米亞不辱使命,只用時5年,便帶領團隊設計出了“米亞4”,可攜帶5噸核彈、飛行1.2萬米的遠端轟炸機,被稱為全世界最牛的超級空中堡壘。
這個距離,足以抵達地球另一側的美國,看似一下子解決了蘇聯的核武短板的實際問題。
但事實並非如此。
米亞4,還有一個狂放而有力的名字,“野牛”。但這頭野牛並沒跑太久。
1953年3月5日,隨著斯大林的去世,蘇聯漸漸過渡到了赫魯曉夫時代。
1954年5月1日, 在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紅場閱兵開始之前,赫魯曉夫帶領中央政治局委員們,來到米亞西舍夫領導的第23設計局。
在野牛面前,赫魯曉夫認真地聽著米亞西舍夫的講解,當聽到1.2萬公里只是野牛奔跑的“理論”資料時,不由擔心起它的實際用途。
那時,世界上尚未有空中加油的高科技。既然米亞不能實際上完成1.2公里的飛行,那麼怎麼確保攜帶核彈投放美國後,又能安全返回莫斯科呢?
他沒有立即提問,耐心聽著米亞西舍夫的解決之道。
當米亞西舍夫介紹到,野牛轟炸完美國後,要降落到“中立國”墨西哥加油時,赫忍不住打斷了他:
“你這個方案,墨西哥是否同意?”米亞西舍夫一愣,赫魯曉夫接著又開了一句玩笑:“是不是您家丈母孃就在墨西哥住啊?”
米亞西舍夫臉紅了一下,向他解釋說,根據歷史傳統,戰爭中的墨西哥是中立國,蘇聯可以借道墨西哥來為米亞4加油。
“好了,米亞西舍夫將軍,”赫魯曉夫不耐煩地說,“往大國扔完原子彈,又跑到鄰國去躲起來,在大國的眼皮子底下,有何中立可言?”
米亞西舍夫想要再作辯護,但任何有力的理由都沒有拿出。
自此,赫魯曉夫知道了米亞4的底細:它只能在歐洲暢通無阻,卻不能作洲際飛行。
他必須尋找一種更安全可靠的運輸方式。
接下來的紅場閱兵上,赫魯曉夫並沒有拿下米亞4,反而現場佈置了更多的米亞4。
一列列的野牛,繞著圈子掠過紅場,給外國人傳達了一個清晰的錯誤訊號:蘇聯只有野牛+核彈。
事實上,赫魯曉夫已悄然安排另一個專案上馬。
它,就是蘇聯戰略火箭軍。
二、能打到英國的導彈
1954年,赫魯曉夫在內部權力的過度中,尚未安穩地坐在政權寶座頂端。
作為未來的掌舵者,他必須在各方面有所建樹,包括國防。
他夜不能眠,努力尋找能夠解決米亞4短板的替代品。
這時,曾在戰爭中創造過多項奇蹟的烏斯季諾夫,向赫大哥介紹起了一種叫“導彈”的神奇玩意。
烏說,德國在二戰滅亡之前,曾用當時世界稀有的V1、V2導彈,沉重地打擊了盟國後方。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和蘇聯的情報機構,都獲知了這一神奇武器,立即派特工前往柏林和萊比錫等地的物理研究所,控制那裡的科學家。
不幸的是,在佩內明德火箭研製中心,蘇聯特工比美國的“阿爾索斯突擊隊”晚了一步。
美國人搶走了那裡100多名一流的科技專家,以及100多枚V2火箭。
蘇聯人只得將餘下的二流、三流科技人員、熟練技工,連同他們的家屬,共6000多人,和近200枚V2火箭,一起運回了莫斯科。
就是靠著這些二流的科技人員,蘇聯在戰後迅速發展起來了裝配核彈頭的導彈。
這個歷史細節也告訴我們,尖端人才,哪裡都需要。如果你在環境中感到備受冷落,或許是因為你的技術不夠精尖。
回到赫魯曉夫的火箭軍上。
在赫魯曉夫的推動下,蘇聯從1954年起,悄然開始大力推進火箭的研製。
1956年2月,已穩妥掌控蘇聯政局的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發表了震驚世界、改變蘇聯的重要講話。
那次會議一結束,赫魯曉夫就帶領他的政治局委員和部長會議的大佬們,前往蘇聯的最新軍工基地——科羅廖夫的導彈設計局參觀。
在這裡,他們第一次見識了蘇聯最尖端,不,是世界最尖端的軍事高科技:能攜帶核彈頭打到美國的超級導彈。
設計局在距離莫斯科不遠的加里寧,那裡地圖上不顯示,公開出版的資料中也從來無人提及,一切都是在秘密情況下進行的。
連研究的東西,也都是別稱,如:
核彈,他們不稱原子彈或核彈,而稱之為“貨物”,
研發的團隊,稱之為“特殊任務部隊”,
火箭,或者火箭的發射臺,則用“炮彈”或“炮”來代替。
如此,即使這些資訊被西方截獲,他們也只會認為蘇聯在一門心思地研究“能發射原子彈的大炮”。
(科羅廖夫的導彈設計局的今天)
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赫魯曉夫生動記述了那次進入火箭工廠難忘的一幕。
那是一個大得可以裝下一架B29(攜原子彈炸日本的美國轟炸機)的秘密車間,他們跟著科羅廖夫來到車間中央。
在一個架子上,放著一枚綠色的導彈。
科羅廖夫說,這是他的處女作,完全是模仿德國V2造出來的,名叫R1。
大家看了這個類似巨型雪茄煙的東西,發現它既無機翼也無螺旋槳,對它能否飛起來表示懷疑。
但在科羅廖夫介紹了它的動力原理後,大家將信將疑了。
它雖然是德國導彈的高仿版,但實現了蘇聯導彈的0的突破。只是它的弱點太明顯:只能飛270公里。
接著,科羅廖夫把話題轉移到旁邊的第二支“大雪茄”R2身上:“瞧,這是我國導彈工業的起點,它的身上沒有德國的血液。”
R2是R1的放大版,技術上實現了蘇聯人的創新和提升,射程可達600公里之遠。
然後,科羅廖夫拿著教鞭,帶領他們來到了裡面的車間,這裡有一個更大的雪茄,或者說更修長的巨型“鉛筆”,R5。
“這是我們現在的成就, R-5中程導彈,可以打到1200千米外。”科羅廖夫介紹,這枚導彈與前兩枚的造型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的大部分飛行高度,是在大氣層之外。
赫魯曉夫明顯對這個距離感到滿意,現場問了科羅廖夫幾個很業餘的問題,如導彈外殼的焊接問題。
問了幾句後,他終於忍不住說起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攜帶核彈頭後,它的威力有多大?
科羅廖夫有點欲言又止,赫魯曉夫鼓勵他說:“別有顧慮,責任由我來負!”
科羅廖夫走到他身邊,低聲說了幾句。赫邊聽邊不住地點頭,然後高聲宣佈:
“R5導彈可攜帶兩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兩萬噸啊, 這足夠讓那些戰爭狂人們清醒清醒,我覺得應該把這個情況向北約對手釋出出去!”
科羅廖夫帶著貴賓們,走向了下一個車間。
他說,一週前他們剛剛進行過試射,儘管由於技術不完善,它的爆破威力連它的一半都沒有達到,“但它仍然殺死了靶場佈置所有的生物,其中包括幾頭雄壯的獅子。”
赫魯曉夫十分興奮,科羅廖夫指著一張標識著R5覆蓋半徑的歐洲地圖說,如果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敢於進攻蘇聯及其兄弟國家,蘇軍就能將R5導彈的發射架前移至一線發射,可以打擊英國和法國全境。
“北約的歐洲成員中,只有西班牙能勉強置身其外。”
赫魯曉夫滿意地笑了,說:“不久前,我們連做夢都想不到會有這樣強大的武器……”
三、世界首枚洲際導彈的模樣
參觀還沒有結束。
科羅廖夫帶著貴賓們,走向了下一個車間。
這裡停放著一架頂天立地的白色巨型導彈,科羅廖夫說,這個龐然大物,就是他們現在正在研製中的R7,戰鬥全重,可達270噸重。
“只有這一級別的導彈才能讓我們夠得著華盛頓。要把笨重的核彈頭運到美國去,我們必須製造能洲際飛行的巨型導彈。”
科羅廖夫自豪地說,R7正是這樣一枚洲際導彈,它的射程達到8000公里,每小時能飛行2.5萬千米。
赫魯曉夫對這個速度無感覺,說自己乘坐飛機從莫斯科到基輔,大概需要3小時。科說,R7只需要不到2分鐘。
赫魯曉夫被震驚了:“兩分鐘, R7導彈留給敵人防空武器攔截的時間都不夠。”
他又走近那張歐洲地圖,問科羅廖夫:“科羅廖夫同志,請問我們需用多少顆核彈頭才能使英國喪失戰鬥力?”
英國是蘇聯的第二號假想敵,也是美國在歐洲最親密的盟友,所以也是冷戰時期,蘇聯最深的憂慮之一。
科羅廖夫不知該如何回答,這時,導彈專案的發起人烏斯季諾夫搶過來回答了:
“不多不少,只要5顆,當然法國得多用點,7顆或8顆,因為它的面積要大。”
幾個月後,赫魯曉夫就在外交中宣稱,蘇聯已經研製出了R7洲際導彈。
烏又說:“為了使英國無法回擊,破壞其戰略通訊和交通樞紐,有5顆核彈頭就夠了,摧毀英國的大城市更不在話下。”
“真是太可怕了。”赫魯曉夫不知是被嚇著還是在讚歎,說:
“這等事,我們在衛國戰爭時期想都不敢想……上次戰爭是血淋淋的,可有了這些核彈頭,戰爭簡直無法想象,5顆核彈頭就能抹掉 一個國家,真可怕。”
此次參觀,赫魯曉夫取得了極大成功,對他的執政、他的國防戰略的調整,都是一次生動的詮釋。
幾個月後,赫魯曉夫就在外交中宣稱,蘇聯已經研製出了R7洲際導彈。
事實上,R7在1年多後,也就是1957年的8月,才完成8000公里的全程試射,標誌著世界首枚洲際導彈的誕生。
儘管事實晚於放風,但8000公里的射程,還是領先了美國,成為全世界最牛的洲際導彈。
從此,蘇聯開始大規模發展戰略火箭軍。
1960年,作為一個新的現代化兵種,蘇聯火箭軍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隱秘狀態,高調步入臺前。
官方把這一兵種,定位為“國防威力的基礎”,位居陸海空和國防空軍之上,蘇聯五軍之首。
蘇聯“戰略防禦”的國防政策,也隨之調整。軍費大力傾斜於火箭軍,陸海軍大幅裁軍,各種演練、軍訓以火箭核戰為背景展開……
正是有了這一兵種,蘇聯才在國際較量中,真正挺直了腰板,不懼任何“邪雨西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