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雷的沉浮人生》
作者:何月蘇
陳夢雷(1650-1741)字則震,號省齋,別號天一道人,晚年又號松鶴老人。閩縣(今福州市)人,“生而穎悟絕人”,12歲中秀才,19歲成舉人。康熙九年(1670),年僅21歲的陳夢雷考入二甲進士第三十名,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擔任翰林院編修。他人生的起始便順風順水,意氣風發。
中國人重文憑、重學歷,自古有之。唐高宗時,宰相薛元超,才華橫溢。唐高宗讚揚道,有了薛元超,其他人也就多餘了。他是萬人敬仰的成功者,但私下對心腹吐露人生三樁憾事,首樁便是“非進士出身”。陳夢雷從公認的官方渠道脫穎而出,進入仕途,便似鍍了金身,裡裡外外都閃耀炫目。成為翰林院編修,主要負責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既飽覽群書,勤於練筆,又可親近權要人物,憑著自身的才華,加上天時地利人和,想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並非難事。
可仕途如人走鋼索,走過去了便是鮮花與掌聲,而稍有差池便是粉身碎骨。林則徐就曾“三嘆作吏難”,並懸掛“制怒”兩字於堂中自警。陳夢雷偏偏在最敏感的政治問題上,跌了跟頭。
康熙十二年(1673)11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後快速進攻湖南。翌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起兵響應。不久,尚之信在廣東也起兵反清。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耿精忠在福建遍羅名士,強授官職,脅迫士人同反。當時,陳夢雷因母親王氏在京師水土不服,遂告假送母返鄉,暫留在福州。他為逃避耿精忠的“邀約”而躲入僧寺,但耿精忠看準了陳夢雷的弱點,囚禁其年邁的父母,陳夢雷表面上屈服了,加入了耿精忠集團,但內心對耿精忠的反叛行徑及為人十分厭惡、排斥,所以仍託病拒受印札。李光地,福建安溪人,與陳夢雷同年考入進士,兩人既是同鄉也是同事,關係自然親密。此時,李光地因事也身在福州。因著時局動亂及陳夢雷的尷尬處境,兩人曾在陳夢雷家中秘密商議,陳夢雷在耿氏集團“離散逆黨,探聽訊息”,暗中為朝廷效力;李光地則隱藏蹤跡,“從山路通訊軍前”,向朝廷彙報敵方的重要動態。康熙十四年(1675)5月,時機成熟,李光地派人向朝廷獻蠟丸疏,請求清廷派兵剿滅叛軍。李光地後因此事特遷侍讀學士,得到康熙帝的賞識,既贏得了名聲也贏得了仕途。而陳夢雷稱請兵疏稿是自己主筆的,李光地為了獨攬功績,“則盡易臣(陳夢雷)疏,削去臣(陳夢雷)名”,讓他揹負著“偽官”罪名,以“附逆”罪被捕,入獄論斬。康熙二十一年(1682),經刑部尚書徐乾學救援,陳夢雷免死,改戍奉天( 今遼寧省) 尚陽堡。
陳夢雷與李光地就“蠟丸案”事件,曾各自為自己辯解。陳夢雷《松鶴山房文集》:“臣與李光地於康熙十二年內,同以翰林院編修告假回家,十三年慘遭耿逆之變,臣不幸與逆賊同城,父母被拘,脫逃無路,因潛結逆賊所聘江南布衣楊文言為內應,方思密疏,迎請大軍入剿。不意李光地乃自泉州五百里外,方巾大袖,投見耿逆求官,臣憤恨奪巾擲地大罵,猶未悔悟,且謂我國家必無恢復之日。”並寫了《告都城隍文》《與李光地絕交書》,直陳李光地背信棄義的無恥行為,激憤之情直透紙背。而李光地也不甘受罵名,奮力反駁,他曾向康熙奏雲:“臣上蠟丸書是他(陳夢雷)定的稿,實實無此事。”還指出,自己將上密本之時,曾派人詢問過陳夢雷意見,陳夢雷“一字不見答”,因此只得“與家叔謀之”。兩人各執一詞,難辨真假,遂成為歷史公案,至今仍沒有明確的說法。
陳夢雷仕途起起伏伏,但個人著述頗為豐富,有《周易淺述》《奉天通志》《盛京通志》《承德縣誌》《海城縣誌》《蓋平縣誌》《松鶴山房集》16卷、《天一道人集》100卷及早期刊印的《閒止堂集》2卷、《古今圖書整合》等。
他最有成就的是《古今圖書整合》。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巡視盛京(今瀋陽),陳夢雷獻詩頗得皇帝心意,被召回京師,侍奉誠親王胤祉(康熙第三子)讀書。康熙四十年(1701)受命主編《古今圖書整合》歷經5年完成初稿。
《古今圖書整合》全書共10000卷,另目錄40卷,1.6億餘字,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類書。《古今圖書整合》分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6彙編,彙編之下分32典:
曆象彙編:乾象典、歲功典、曆法典、庶徵典;
方輿彙編:坤輿典、職方典、山川典、邊裔典;
明倫彙編:皇極典、宮闈典、官常典、家範典、交誼典、氏族典、人事典、閨媛典;
博物彙編:藝術典、神異典、禽蟲典、草木典;
理學彙編:經籍典、學行典、文學典、字學典;
經濟彙編:選舉典、詮衡典、食貨典、禮儀典、樂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
每典之下有若干分部,全書共6117部。此書,雖不能說是陳夢雷一人之功,卻也耗費了陳夢雷全部的心血。但悲慘的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逝世,其四子胤禛繼位,胤祉因犯錯被貶斥,陳夢雷受牽連,於雍正元年(1723)1月被流放到黑龍江。雍正下令由經筵講官、戶部尚書蔣廷錫重新編校已經定稿的《古今圖書整合》,刪去陳夢雷名字,以蔣廷錫代之。
他有一首《冉冉孤生竹》,寫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幽蘭在空谷,馥馥吐奇芳。
宜充君子佩,奈何棄路旁。
良人遠行役,各在天一方。
道遠不可致,採取將何望?
秋風動地起,百草委嚴霜。
馨香難久恃,引領情內傷。
此詩為詠懷詩,聲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借物抒情,語言質樸情深, 寥寥幾筆便把鬱郁不得志的文人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世遺大會專屬頭像來啦!
僅在7月開放領取
數量有限!
快來換頭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