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球經濟正在走上覆蘇之路,但持續演變的疫情和疫苗普及程度的不同使得各國復甦步伐加劇分化。此外,動盪的地緣政治、全球產業鏈受阻、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的轉向預期,也給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穩定帶來風險與挑戰。2021年步入最後一個月,明年的宏觀經濟走向趨勢如何?六大關鍵詞提綱挈領,幫助大家解答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01 大宗商品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大宗商品價格明年會否繼續上漲,經濟滯脹擔憂會否變成事實?行知絲路研究院特聘教授、知名經濟學家錢春海認為,從當前的宏觀資料來看,各類物價指數已經形成持續性分化的問題。CPI和PPI分化,PPI中內部原材料、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化,CPI中內部消費品與服務品分化。這些分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說明這一輪經濟上漲尚未形成全面景氣的堅實基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傳遞效應減弱導致市場復甦內生動力變異,經濟很有可能短期見頂。
而疫情反覆對供應鏈的擾動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挑戰。尤其是考慮到新興經濟體普遍缺乏疫苗,上游原材料供給可能再次面臨萎縮,從而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再度上漲。全球PPI也將因此繼續維持在高位,使得PPI與CPI剪刀差難以下降。另外,碳中和政策的落實也將強化煤炭、鋼鐵、銅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趨勢,進一步助推PPI在高位執行,導致2022年經濟通脹的風險也在增加。因此2022年中國經濟滯脹的風險在不斷加大。
02 能源短缺
能源是現代經濟的命脈,必須重視能源短缺問題,這是可持續、平穩轉型的重要支點。今年全球不同國家出現了明顯的能源短缺,甚至有人擔心出現全球性的能源危機。那麼能源短缺現狀在2022年能否緩解?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從政策的角度來看,2022年能源短缺問題在一定程度或會得到緩解。但從更長期來看,未來全球能源供應或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衝擊。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極端氣候變化或將長期伴隨我們;二是地緣政治矛盾激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影響區域性的能源短供,從而進一步傳導影響全球能源供需平衡;三是儘管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但以間歇性綠色能源為核心的電力供應系統往往會因外生衝擊(比如季風的消失、持續的乾旱或地緣矛盾)而造成電力供應的不穩定。如何解決綠色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間歇效能源對經濟活動產生的不確定性風險,將是綠色經濟轉型過程中全球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
03 房地產調控政策
2021年進入尾聲,不少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調控之下,過去幾個月,中國房地產形勢確實嚴峻。
雖然大勢如此,但相關機構認為,總有一些房企會在逆勢中獲得新的機會。首先,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未來有資金優勢的房企,會更加容易實現對市場份額的蠶食和對利潤的邊際改善。其次,當房企高週轉的模式被遏制、自有資金回報率走低後,市場將迎來長期業務的春天。
如何走出週而復始的緊縮放鬆迴圈,尋找本輪房地產調控的最佳退出路徑?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堅持當前嚴厲的調控政策未必現實,但盲目放鬆和大水漫灌也不可取。短期內作為應急措施,為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和經濟硬著陸,有必要保障大部分資質較好房地產企業的融資和家庭按揭貸款的正常審批,但真正的出路在於市場和公共保障並舉,透過供給側改革,讓市場和政府各就各位來平衡住房的供應和需求,滿足民眾的住房需求,並以此推動更有效率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
04 貨幣政策
2021年初,我國貨幣政策強調“不急轉彎”,之後走向穩健中性。時至今日,我國貨幣政策依然保持了穩健基調。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強調,2022年,我國貨幣政策可能面臨較為複雜的形勢,穩增長、保就業、防風險、控物價、促平衡等多種需求同時存在。作為遠景目標頭五年的“十四五”規劃期間,GDP平均增速應達到5%以上。2022年,疫情反覆可能繼續影響消費和生產,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對中下游投資形成壓力,房地產市場調整將拖累投資和消費,區域性金融風險隱患依然存在。經濟增長要達到5%以上並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貨幣政策穩健偏松,提供有效支援和保障。
為達成2022年貨幣政策目標,央行將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寬裕,促進信貸和社融平穩較快增長並進一步改善信貸結構,推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穩定執行並有所下降,以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達成總量、結構和價格三位一體的政策效應,小幅降准以改善銀行信貸投放功能。
05 資產配置及投資
全球低利率和疫情尚有反覆的多重複雜環境,給傳統的資產配置底層邏輯帶來了極大挑戰,資產管理難度顯著加大。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下科學決策並做好資產配置前瞻佈局?
在明年資產配置方面,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首先建議降低槓桿,收縮順週期尤其是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加配金融資產,尤其是權益類資產,仍是明年居民資產配置的大趨勢。
A股的下一個風口可能在以“雙碳”為代表的綠色能源技術革命。首先,氣候問題受到全球空前關注,各國紛紛提出“碳減排”的目標,且出臺了實質性的政策支援。如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政策,近期還提出“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各國政策的支援決定了產業在未來具有確定性的高景氣度。其次,各種綠色能源技術路線還處於積極探索和競爭階段,行業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格局,我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相對歐美也沒有落後,某些領域還有領先優勢。這更有利於吸引各路資本介入,形成熱點紛呈、持續性較強的風口。此外,受美國技術封鎖影響,半導體、新材料等科技硬體也可能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06 明年中國經濟增速
2021年已經接近尾聲,2022年我國和全球的經濟格局將會呈現出一種怎樣的態勢?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鍾正生認為,在疫情散發、洪澇災害、限產限電、地產震盪等因素疊加衝擊下,2021年三季度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同比增長4.9%,與二季度相比下滑了0.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三季度實際GDP環比增長只有3.2%,而2017年~2019年的環比均值為4.5%,可見上述多重因素疊加對中國經濟衝擊之甚。
2022年中國經濟將重回下行,主要原因就是新冠疫情後,推動中國經濟快速恢復的房地產投資和出口這兩個增長動能可能放緩,而基建、製造業投資和消費較難對沖。預計在跨週期政策的適度發力下,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達到5%以上。這一增速雖然相較2021年有所回落,但大致與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相契合,亦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紮實的年度基礎。
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表示,經濟下行壓力還是存在的,如何應對這些困難?總結下來就是“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基礎”、“拉動”、“關鍵”,把握好這三個修飾詞,才能把握政策、把握經濟,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