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前段時間殲-35的綠皮機首飛,讓廣大軍迷們激動不已,畢竟按照我國研製武備的節奏來看,這一旦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就說明該裝備已經趨於成熟,所以殲-35的首飛,也預示著我國下一代艦載機已經研製成功,並且其正式服役的時間並不會太長。
其實呢,說起殲-35這一國產艦載機的研製,用“潛修內功”來形容是最合適不過的。至於為什麼會這樣說,主要是因為殲-35起初研發的時候,其定位是外貿款戰鬥機,因此其設計時長也就總共花費了19個月。所以在9年前殲-20試飛之後,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粽子機”也出現了。
但是很顯然,殲-35並沒有很快宣佈試飛,更別談是首飛了。不過正所謂沒有訊息就是好訊息,而如今殲-35蟄伏了9年的時間終於成長為下一代艦載機,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要說起殲-35潛修的“內功”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恐怕就是一體化3D列印技術了。或許會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戰鬥機最重要的應該是發動機、攜帶的導彈、探測雷達、隱身塗料這些能夠體現作戰實力的部件。如果大家這樣想的話,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這種一體化3D列印技術,雖然聽起來很陌生,但確確實實為殲-35的作業效率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這不,前幾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增選結果中,FC-31、新一代隱身艦載機的副總設計師王向陽當選,而相關媒體對其介紹時,這個“一體化3D列印技術”就是著重介紹的部分。估計大家看到這裡後,一定滿是好奇,這個3D列印技術究竟是怎樣實現的?運用至殲-35後,究竟會對其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呢?
首先,咱們來說說如何實現一體化的3D列印技術。其實呢,整體來看的話,實現該技術需要注意到兩點問題:構型拓撲化和化零為整。像這個構型拓撲化,其實質就是減重,其關鍵就在於應用拓撲最佳化技術,將材料根據整機的載荷要求集中在最為有效的一塊區域,這樣一來的話,載荷傳載會更均勻,材料的利用率也會得以提高。當然最重要的是,這種輕質高效的材料佈局,就能夠實現一定程度上的減重。
至於這個化零為整,就是一個一體化的概念。而具體表現,就是對飛機結構進行一個針對性的最佳化設計,儘可能地使其成為一體,而這樣一來,像這種鉚接螺栓、鉚接加厚處以及一些為避免發生變形的加厚部件,都可以直接被省略了。與此同時,這飛機的製作效率也會被提高,畢竟此前的飛機需要將各個零件組裝在一起,但是現在透過則是透過一體化3D列印技術一次完成,顯而易見,這不僅僅是幾百道工序變成一道工序的轉變,畢竟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產量。
那麼,實現了一體化3D列印技術後,殲-35的實際效能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從空重方面來說。不過在說之前,我們得先明確一點,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飛機的結構設計已經差不多到了極限,所以減輕其結構重量、提升其結構強度很艱難。所以呢,殲-35這樣一體化的機體設計完全是世界一流水平。
雖然說目前還沒有殲-35的官方資料,但是鑑於殲-35使用的FC-31的外殼,所以咱們也可以透過FC-31的空重來看殲-35的空重。根據今年珠海航展上的資料來看,FC-31的最大起重28噸、最大載彈量8噸、內油重達8.278噸,而推算下來的話,其空重大約在會少於12噸。需要注意的是,曾經有人算過F-35C的空重要比F-35重18.77%,而如果這個資料比較準確的話,咱們直接套用到殲-35和FC-31,那就意味著殲-35的空重不會超過14噸。
顯而易見,這樣的空重比殲-20要小一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空重少了,但是在結構最佳化的前提下,殲-35裝載的裝置卻跟這些戰鬥機差不了多少。再者說,由於後發優勢,其裝載的先進裝置、外形的隱身優勢以及領先世界的隱身塗料,其隱身效能應該能夠與美隱身五代機F-22處於同一水平,甚至是實現反超。
而綜合來看的話,咱們恐怕低估了殲-35的能力,畢竟透過一體化的3D列印技術以及非常優秀的隱身效能,殲-35的綜合作戰實力可能已經超過了其艦載機的設定。換句話來說,殲-35的出現並不是為了接替殲-15,也不是為了與美國“大黃蜂”對抗,而是以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35C或者是美國隱身五代機為目標。所以呢,若未來殲-35入列我軍,恐怕會是個國產戰機中的又一狠角色,不過在此之前有個前提,那就是渦扇-19發動機的研製得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