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千百年來,因擔心天塌地陷而一度寢食難安的“杞人”一直是被嘲笑的物件,以至於有一條專門為他私人定製的成語——杞人憂天。
筆者當然也在嘲笑他之列,直到有一天讀了《列子•天瑞》。書中說,杞國有個人總擔心天會墜落,地會崩塌,自己將身無所託,以至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一位“專家”跑來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罷了,咱們身邊都是氣,你整天在天底下活動,不好好的嗎,何必擔心呢?
杞人說,即便天是積聚的氣,可要是太陽、月亮和星星掉下來怎麼辦?專家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日月星辰都是積氣中的發光體,即便掉下來,也不可能砸傷您。再說,您何德何能,偏偏都砸在您頭上?
杞人說,天的事解決了,可是我還擔心這地會塌陷啊。專家簡直要抓狂說,地不過是積聚的土塊罷了,到處都是土,您整天在上面走啊跳的,不也沒事嗎?所以,您就甭擔心,該幹嘛幹嘛去。杞人心結打開了,高興得不得了,專家也很高興,倒揹著手施施然走了。
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高階專家長廬子那裡,長廬子哈哈大笑說,既然知道天是積氣,地是積塊,天地怎麼就不會毀壞呢?天和地,是宇宙中的一個小物體(細物),但又是現有物體中最大的。它們終究會毀掉,但是時間還長,大夥不必擔心。當然了,總有一天會毀掉的,所以擔心也是有道理的。
大夥聽他一說,覺得擔心也不是,不擔心也不是,就去找首席專家——列子。老先生以高深莫測的神情告訴周圍正眼巴巴等待他公佈終極答案的人說,兩位專家的話都不對。天和地會不會壞掉,誰也不知道。就像我們大夥,活著不知道死後的事,死後不知道活著的事;就像現在我們不知道將來,將來也不知道現在,所以不要放在心上。我早說過,人活著不必高興,死了也不必悲傷,都一樣。
大夥一聽,覺得更糊塗了,有人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又似乎無話可說,只得慢慢地散了。
這就是杞人憂天的由來(當然,其中有我的“搞怪”)。許多年前,我到山東新泰(杞人曾遷居於此)採訪,住杞都賓館,陪同的同志曾說起這個典故,並嘆息說這個故事和新泰另一位歷史名人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一樣,格調不高,不好作文章,我當時也深表贊同。
前面說過,我的轉變是從讀《列子》開始的。筆者以為,這位不知名的杞人雖然出自寓言故事,卻稱得上我國第一位抬頭看天的具有深刻憂患意識的智者。他的焦慮直到文明程度如此發達的今天仍不無積極意義。比如地震、火山、洪災、泥石流、颶風,還有可怕的小行星,等等。而且類似災難也確乎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出現過。也正是由於這種深沉的焦慮和憂患意識,才有了以好萊塢《後天》等為代表的災難大片。
《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尚書•堯典》:“諮,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有能俾乂?”
還有,筆者以為這位躲在歷史角落裡憂心忡忡的杞人,確實存在過。這是因為,杞國作為一個可憐的小國(司馬遷《史記•陳杞世家》: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一直處在亡國滅種的威脅和動盪不安的遷徙中。朝不保夕的生存狀態,造成了杞人發自內心的不安全感,就像現在某些外表光鮮的都市人總擔心有一天房子會斷供一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報載,2014年11月11日,經河南杞縣申請,杞人憂天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評論說,它所傳承的“探天問地、善於思考、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偉大精神光照千秋。
這麼說來,山東新泰還是保守些了。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忘食。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亡)處無(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同“釋”)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長廬子聞而笑之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山嶽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積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積氣也,知積塊也,奚謂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者。難終難窮,此固然矣;難測難識,此固然矣。憂其壞者,誠為大遠;言其不壞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遇其壞時,奚為不憂哉?”
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列子•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