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以來,房地產幾乎牽動著每一個國人的心。在房地產行業,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首先是供給關係。我們說良好的供給關係,應該是需求決定供給,然而在房地產有些本末倒置,基本都是賣方市場,買房的遠不如賣房的吃香。
其次是經營模式。尋常我們買一件商品,很少會先給錢再看貨、提貨。然而在房地產行業,這個規律被打破了,我們大都是先拿指標,再下訂單,然後驗貨、提貨。之所以出現這兩種情況,歸根到底是資本運作市場壟斷造成的。
為什麼我要在開篇用那麼多的篇幅去講房地產呢?這是因為當汽車市場不斷髮展,你會發現它正逐漸出現房地產市場的影子。或許有的人奇怪了,明明現在是房地產商湧入汽車市場,為什麼會反過來說汽車市場有了房地產的影子呢?
新勢力的出現,準確地說是特斯拉的出現,打破了汽車行業的先河——先掏錢再造車。對於傳統汽車行業來說,沒有任何一家車企敢做出這樣的舉措,即便是統治力極強的BBA,也不敢在中國用一份PPT換錢,但特斯拉做了,而且做到了。
在特斯拉之後,國內雨後春筍般的新勢力證明了,汽車市場的經營模式正在發生改變。——先賣車後造車的理論,是符合實際的。
在這裡可以給大家看一份資料,那就是特斯拉Cybertruck的訂單數量。這款未上市就引起極大議論的皮卡車型,在目前已經收穫了超過120萬輛的訂單,價值超過800億美元。然而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款車最快也要到2022年底才會開始生產。
目前,依然有大量買家進行預定,特斯拉也依然在接受該車型的預定。
從正常的經營模式來說,一個專案應該是謀定而後動的。120萬輛的訂單,對於2020年總銷量不足50萬輛,總體累計銷量不足140萬輛(資料截止2020年)的特斯拉來說,是異常龐大的。即便特斯拉計劃花費至少10.6億美元建造“Gigafactory”,用作生產該公司即將推出的電動皮卡Cybertruck,以及Model 3和Model Y。要消化這筆訂單也需要大量的時間。
對於剛需買房的消費者來說,我們往往會用“房奴”來形容。但在汽車市場,我們很少會用“車奴”去形容一名消費者。這是因為就目前而言,汽車的價值參差不齊,且供需關係依舊是買方市場佔主導,因此消費者有足夠的底氣。加之對比房屋而言,汽車的剛需程度並沒有那麼嚴重。
但正如開頭所說,當賣方市場佔據主導,壟斷關係與供需關係的失衡,只會導致資本控制市場,屆時消費者就只能任人魚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買車加價。這種現象並非個例,更不是消費者所希望看到的,卻是屢禁不絕。歸其根本就是供需失衡與壟斷所致。
以我們最熟知的豐田埃爾法為例,由於其在中國市場缺乏競爭對手,且供應量極少,在國內需求極其旺盛的情況下,加價幾乎趕上了車輛的指導價。但即便是這樣,消費者依舊需要排隊提車,而即便是又花錢又花時間,買車的人依舊絡繹不絕。
從短期來看,汽車行業無疑有向房地產經營模式轉變的可能。但從長遠來看,參照上一個階段的中國車市或者當下的樓市,汽車行業大機率不會出現真正的賣方市場。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需求關係的改變,其二是二手車市場的混亂。
從短期來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崛起,不管是置換也好,新入手也好,汽車市場都會迎來一波高潮。在這波高潮下,需求會不斷增加,隨著而來的是更高的生產壓力,迫使車企拓展生產線,推出新產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進入更強烈的優勝劣汰中。
細心的你或許發現了,這不就是幾年前SUV熱潮下的中國車市嗎?彼時中國新品牌林立,真可謂百家爭鳴。如今新勢力的不斷湧現和淘汰,其實就是彼時的縮影。那麼,當初的市場競爭發展到今天有什麼後果呢?
一方面,我們看到諸如眾泰、鈴木、力帆等品牌的退市。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市場萎縮下,大量品牌的生產線擱置,以及產品線大量換新。其中,生產線擱置就是我們常說的產能過剩,那是在SUV熱潮下不斷擴張而來的產能,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產品線的大量換新,則是因為時代改變,當SUV熱潮褪去,新能源熱潮湧來,舊時代的產物便跟不上新時代的進步。為了更好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只能花大價錢研發新產品乃至改造生產線(比如平臺的搭建)。
更為關鍵的是,這其中是有風險的。因為誰都沒辦法保證自己在更新產品線之後就能拿下市場,一旦失利就很可能面臨萬丈深淵。參考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就可知,當房價不斷上漲,地價也會不停上漲,當自由競爭時代過去,政命強於市場時,企業不但成本上漲,融資難度也隨之上漲,處境自然維艱。
同理可得,落到最後,汽車市場也會是買家市場,再不濟也應該是供需均衡,起碼在大環境下是如此。但是在短期內,如同特斯拉Cybertruck或豐田埃爾法等現象級產品依舊會不斷湧現,當然,這批“車奴”們也是會樂在其中,更甚至笑我們不懂生活。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