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有一個小小的鎮子,到了這裡之後,外地人一般不敢輕易張口,因為一張口就有可能露怯——路邊見到的好多字都不會讀。
這個地方就是陝西渭南合陽縣的洽川。
洽川,唸的是“hé川”,而不是“qià川”。一般來說,陝西人都知道,當“洽”用在“洽川”這個地名中時,應該把它讀作“hé”。
但好多外地人卻不知道,當他們到了洽川著名的“洽川風景區”時,會毫不猶豫地把它唸作“qià 川”。畢竟,在《新華字典》中,“洽”只有一個發音,就是“qià”。
明明是洽“qià”,為什麼陝西人非要把他讀作“hé”呢,難道是當地方言中把字音搞錯了,以訛傳訛約定俗成嗎?
答案卻是否定的,關於“洽”讀“hé”,早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就有標註了:“洽,沾也。從水,合聲……”現代的《辭源》、《辭海》裡,在“qià”之外,也另注有一個“hé”音。它的發音,來源於洽川境內一條名叫“洽水”的古河,這條河早在漢代時就已經乾涸了,但“洽川”這個地名和它獨特的發音卻延續至今。
除了這個容易被唸錯的“洽”字,洽川還有一些為難人的生僻字。
洽川最負盛名的一道地方特色小吃,叫“踅面”。
踅,念“xué”,是源於陝西方言中的一個詞彙,大概有兩個含義:第一個是“旋、轉”的意思,如陝西人形容一個睡覺不安分時,會說他“在炕上xué來xué去”;第二個是“尋找”的意思,如,“你在廚房裡xué摸啥呢?”
洽川“踅面”,是因為在製作面的過程中要一圈一圈旋轉著推開,就跟攤煎餅果子裡的煎餅似的,所以有了這樣一個名字。
傳說中,這道小吃還是漢代的韓信帶兵行軍至合陽時發明的軍糧,做法和吃法都很粗獷。原料大多使用蕎麥粉,和成麵糊後倒在大鐵鏊上,用木踅子從中間向四周一圈一圈刮攤均勻,雙面烙熟,切成條形,可以放數天。吃的時候用開水一燙,上面舀一勺凝固的大油,放一些辣椒油、鹽、醋、花椒等調味料就可以了。
洽川還有一個罕見的地方特用字:“瀵”(fèn)。
洽川黃河溼地的蘆葦蕩中,有七眼終年冒水、從不幹涸的神奇“池塘”,當地人把這樣底部有泉眼的池塘叫“瀵(fèn)泉”。
“瀵(fèn)”,其意是指“水由地面下噴出漫溢”。“瀵泉”則是指“從地層深處噴出地表的水”,一般含有氮、磷、鉀等元素,比較肥沃,有著神奇的功效,相傳莊稼澆了這樣的瀵泉水會增產,而人用這樣的水沐浴,則會變美。
著名的“處女泉”,便是洽川七大瀵泉之一,現在是黃河沿岸最有名的風景區之一。
洽(hé)、踅(xué)、瀵(fèn),和洽川有關的這三個字你記住了嗎?
假如有一天去了洽(hé)川,別忘了吃踅(xué)面,泡瀵(fèn)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