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入絡,換個說法:氣病及血。即初起發病於氣分,時間久了病及血分。麻木是由氣及血的端始症狀,此時及時治療可以杜絕殃及血分。不仁便是血分病已成。血分病的其他症狀:刺痛、疼痛點固定不移,夜痛著。面板糙裂,面板或有瘀斑,區域性出血,舌質暗、瘀滯,或有瘀斑,脈澀等。或有發熱感,但體溫不一定增高。
內傷雜病,多首發於氣分。如七情、飲食、勞逸、房事等等。如心情不疏,導致肝氣鬱結,時間久了必然會氣滯血瘀。
氣與血的關係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為互抱的陰陽關係,相互影響。
《傷寒論》是一部記錄外感風寒的氣分病專著,有小部分記述病及血分,如大黃蟄蟲丸證。《溫病條辨》記述外感熱邪由上焦及下焦的病進過程,也是由氣及血的過程。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可以看作是血分病的專著。
治療,在氣,不可大量用血分藥,以免消耗正氣,可以少量用,以預防氣病及血,多用就是本末倒置。血分已病,必有氣病。故當視其氣血病輕重,用藥適當有所偏重。仲景治血分病往往血氣並治,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
從氣分到血分病,並非涇渭分明。需要仔細辨證。大機率是久病入絡,但也未必都是。
清代葉天士、王孟英很重視氣分血分病的區別治療。值得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