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氏黑散
【方藥】
菊花四十分(30克)、白朮十分(7.5克)、細辛三分(2.25克)、茯苓三分(2.25克)、牡蠣三分(2.25克)、桔梗八分(6克)、防風十分(7.5克)、人參三分(2.25克)、礬石三分(2.25克)、黃芩五分(3.75克)、當歸三分(2.25克)、乾薑三分(2.25克)、芎藭三分(2.25克)、桂枝三分(2.25克)
【用法】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現代用法:作散劑,每服3克,每日1次,黃酒送下)
【原文】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二)
【解說】
本證為陽氣不足,大風直中臟腑所致。病位主要在脾,病勢卻在欲化熱而尚未化熱之際,故四肢煩重與心中惡寒不足並見。《沈注金匱要略》雲:“直侵肌肉臟腑,故為大風,邪困於脾,則四肢煩重,陽氣虛而未化熱,則心中惡寒不足。”用侯氏黑散其玄機主要在於補脾胃、祛風邪。試用白朮、茯苓、人參、乾薑以補脾益氣;菊花、防風、細辛、桂枝以祛風散邪。特別重用菊花,以能並去內外之風邪也;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桔梗、礬石降氣化痰,以使風邪無所戀;黃芩、牡蠣清熱斂陰,以制風邪之所散。全方藥味雖多而不雜,配伍雖繁而嚴謹,可謂步步為營,絲絲入扣。目前臨床將本方廣泛運用於痺證、中風、頑麻、癇證、狂證、頭痛、眩暈等多種與風邪有關的疾病,療效卓著。
【運用】
一、四肢煩重(高血壓)
何任醫案:1978年8月24日診治趙某,男,54歲。患者平時嗜酒,患高血壓已久,近半年來感手足乏重,兩腿尤甚。自覺心窩部發冷。曾服中西藥未能見效。診脈弱虛數,苔白。血壓160/120毫米汞柱。乃予侯氏黑散。
方用:杭菊花120克,炒白朮30克,防風30克,桔梗15克,黃芩15克,北細辛3克,乾薑9克,黨參9克,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5克,牡蠣15克,礬石3克,桂枝9克。各藥研細末和勻,每日兩次,每次服3克,以溫淡黃酒或溫開水吞服,先服半個月。
一個月以後來複診,謂:心窩頭冷已很少見,手腳亦有力,能步行來城,血壓正常,要求再配一料續服。
二、類中風(腔隙性腦梗塞)
周志龍醫案:丁某,男,58歲。於1990年11月19日入院,住院號3425。患者有腔隙性腦梗塞、高血壓病史三年餘。入院時,右手寫字顫抖,且頭暈脹痛,心慌氣短,疲乏易困,畏寒肢冷,足冷至股,足汗不出,指頭麻木,雙下肢浮腫,按之沒指,舌體右斜,舌淡胖邊有齒痕,舌尖紅,苔薄黃膩,脈細弦。查體:血壓19/12KPa,右手指精細動作不靈敏,餘無異常發現。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低於正常,血脂增高。辨證:肝陽上亢,脾虛溼盛,痰瘀內阻。治法:平肝潛陽,息風化痰,溫陽化溼,活血通絡。《金匱》侯氏黑散主之:
菊花40克,白朮、防風各10克,桔梗8克,黃芩5克,細辛、茯苓、生牡蠣粉、紅參(另燉兌入)、明礬、當歸、乾薑、川芎、桂枝各3克。日1劑,以水加少量黃酒煎兩次服。並囑停服複方降壓片等其他藥物。
晚服頭劑頭煎後,夜寐甚佳,晨起即感頭暈脹痛、心慌氣短等症減輕,精神轉佳,脈轉弦而有力。5劑後,頭暈脹痛、心慌氣短等症除,右手寫字已不顫抖,手指精細動作靈敏,精神爽,舌苔轉為薄白。又進10劑,下肢浮腫消退,腳汗漐漐,餘症皆失。又5劑鞏固療效,複查BP19/12KPa,血白細胞正常。
三、偏癱
黃泰生醫案:陳某,男,63歲,退休工人,1984年6月27日診。患腦栓塞,左側肢體偏癱已二年。由家屬扶持勉強行走。血壓160/90毫米汞柱。神清、語言欠流利,左側鼻唇溝變淺,左側上下肢肌張力減弱,呈弛緩型癱瘓。自訴頭昏,全身沉重,畏寒。舌淡紅,體歪、苔薄白,脈沉細。投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15劑後自覺頭昏稍減,肢體活動稍有進步,病側上肢略能上舉,可柱棍行走,步態不穩,四肢仍覺重著如灌鉛,並惡風寒。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血壓150/90毫米汞柱。思《金匱》侯氏黑散可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處方:牡蠣、丹參各15克,菊花、雲苓各12克,桔梗、防風、地龍各10克,當歸、天麻各6克,黃芪20克,桂枝5克,細辛3克。
連服5劑,感左側肢體如釋重負,左手能抬手過肩,端碗漱口吃飯,晨起可棄棍行走半小時。又續服10劑後,上肢能抬舉過頭,終日可不用柺杖走路,語言清楚,上下肢功能活動接近正常,血壓穩定在130/80毫米汞柱左右。囑繼服20劑,以固療效,隨訪偏癱肢體活動良好。
按語:
偏癱一證,重在活血祛瘀治療。黃芪桂枝五物湯是治療“血痺”的常用方。但本例有四肢苦重、惡風寒的特點,是外邪風寒內侵空虛之絡脈,使經脈之氣痺阻而偏癱,故用侯氏黑散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化裁,療效頗佳。
來源:中醫書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