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梁思成所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7.8公里長的中軸線,標記著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目前,中軸線申遺預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書鄉特專訪《北京中軸百年影像》一書著者、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老影像研究與考證專家劉陽,聊聊他和中軸線的故事。
老照片不只是看熱鬧的
書鄉:我們知道,北京制定了中軸線申遺計劃,擬於2035年正式申遺。這些年也陸續出了不少關於中軸線的圖書,但像這樣跨越150多年的影像蒐集還很少見,當初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蒐集?
劉陽:我本身是做影像和老照片研究的,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做,在研究過程中遇到很多老照片,重點關注的就是中軸線和三山五園,當時也沒想到中軸線會申遺。把它們梳理在一起時,發現不同時期的照片展現出不同的歷史風貌和時代背景。而另一個原因是,我發現之前出過的很多書籍、影視對中軸線的描述是有錯誤的,籠統說是“清末”或“民國”,但近代的中軸線常常每幾年就有變化,比如正陽門,1900年和1901年就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我想盡可能把中軸線各個時期的影像資料收集在一起,分享出來,讓大家有機會看看這些從來沒見過的照片。隨著時間變遷,真正見過原來中軸線面貌的人漸漸沒有了,這些老照片能帶動現在的人對中軸線文化的認識。此外,申遺過程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要修繕、改建、復建一些建築,這些照片就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比如瓦當、匾額等等細節,都能提供當時的原貌。
書鄉:書中很多老照片都很罕見,您一般都是從哪裡蒐集來的?
劉陽:途徑很多,一部分是購買,包括私人購買和拍賣,或從博物館、私人手裡買電子版。有一部分私人擁有者因為信任我,乾脆送給我或複製一份給我。最遠的一些,是去英國、美國、法國等地親自挑來的,我給對方寫信去問,他們說有一大摞,只知道是來自東方的照片,卻不知道具體是哪兒的,只能親自去鑑定。
還有一小部分來自潘家園,晚上八點開始的“鬼市”有賣老照片,天黑看不清,打著手電看,攤主也不讓挑,整堆賣,五六十張給100塊拿走。回來再慢慢挑,像拆盲盒一樣,但有一張好的就值了。有時候還捎帶給搭幾張,一開始不知道是哪兒,回來才發現,竟然是關於中軸線某個地標的一張很重要甚至唯一的照片。我收集得早,當時重視的人不多,照片還不是特別貴,現在就貴了,老照片再也不是攤上那些看熱鬧的畫像了,變成了復建的重要參考資料。
書鄉:蒐集過程中有沒有哪些照片給您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劉陽:比如那張大拉頁的費里斯·比託拍攝的北京全景圖,是在美國找到的。比託1860年作為攝影記者隨英法聯軍進入北京,是火燒圓明園的見證者之一。當時蒐集他拍的照片是想了解圓明園的歷史,結果發現他是最早拍攝北京的人,他來中國以後北京才有第一張歷史照片。這幅全景是6張聯片,我在美國見到時也很吃驚,讓我們一下回到了那個時代。那是1860年,雖然中國歷史已經進入了近代,但北京還是保守的狀態,此前沒有西方人的染指,和乾隆時期區別不大。這批照片對我們研究早期北京歷史文化幫助很大,但存世很少,當時和美國人好一頓協商,才終於買到它的電子版。其實書中的照片60%以上都是第一次公佈,有的還是某個建築的唯一一張照片,完全改變了這座建築的命運。
中軸線濃縮的百年滄桑史
書鄉:隨著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意識加強,影像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和其他媒介比,它最大的價值在哪裡?
劉陽:影像學是個全新的學科,能折射出許多領域,它最珍貴的一點是真實、直觀,沒有人為的“參加”,不像文字、繪畫多少會漏掉一些細節。現在活著的人大多沒見過以前中軸線,看一眼照片彷彿就能回到那個時代。每個人看照片的點也是不一樣的,很多人跟我交流過,他們不一定是研究建築的,也有研究服飾、商鋪、交通之類的,比如前門大街上,行駛的人力車和汽車的變化,還有日式汽車、美式汽車、蘇式汽車等的先後變化,都體現出不同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我這裡的北京老照片大概有20萬張,中軸線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本書是一個開端,以後如果要出關於北京的橋、城門、廟之類的影像集,都是可以的。
書鄉:老照片歷時頗久,很多影象已漫漶,而且隨著戰爭或市政改造,許多地方變化很大,辨認起來會有困難嗎?
劉陽:辨認在影像學中的確是個困難的部分,可以說考證和辨認伴隨著寫這本書的全過程。有些照片的背景知識你不清楚,就需要查閱更多資料。有的甚至在我這兒擱了五六年,一直不知道是什麼,直到偶然在另一本相簿中見到相似的,用英文或中文標註著這是哪兒,覺得眼熟,拿出來一對才知道。所以說除了學術、知識以外,還有偶然性在裡面。甚至有些到現在都在質疑,比如現在書上記錄的都是隆裕皇太后死後在太和殿舉行葬禮,但到現在我都沒發現一張在太和殿舉行葬禮的照片,都是在太和門舉行的,靈堂也在太和門,地方不同,地位是不一樣的。
書鄉:這本書的編排很有特色,是按空間排布的,中軸線上的每一個地標,您都會把蒐集來的不同時代的照片並置在一起,形成有趣的對照。透過這樣歷時的觀照,從中能發現哪些有趣的東西?
劉陽:很多,比如有一張照片完全顛覆了我們的研究和認知,就是封面那張從景山看中軸線的(上圖),由瓦德馬爾·蒂格森拍於1900年,這張照片裡沒有地安門。以前從來沒有歷史記錄記載說地安門一度曾是缺失的,回去翻好多資料,才終於發現金啟孮先生在回憶錄裡寫到過,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他的外祖父當年是守地安門的清軍,與日軍作戰時,日軍的炮火把地安門轟塌了。這是唯一查到的資料。以前一直以為1954年拆除的地安門是清朝的地安門,其實是民國復建的地安門。
丹麥攝影師瓦德馬爾·蒂格森於1900年站在景山上由南向北拍攝的北中軸。其時,地安門已被毀。
有的照片顯示出故宮的滄桑鉅變。1900年,日本攝影師小川一真拍了很多故宮照片,回去出了一本《清國北京皇城寫真帖》。1911年清帝退位,沒過幾年袁世凱又稱帝,要把滿清痕跡全部抹去,拆除了乾隆時期的寶座和御筆對聯,還根據自己的身材做了一個半西洋半中式的沙發型寶座。雖然他只當了83天皇帝就在討伐浪潮中死掉了,但他的寶座卻一直擱著,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意識到這不合太和殿歷史原貌,應當換掉。然而去故宮庫房裡找,那裡有二十多個寶座,不知道哪個才是當時用的。最後文物專家朱家溍找到了1900年小川一真拍的照片,一目瞭然看到當時太和殿的寶座形制,對比庫房中的寶座,有一個和它完全相同。經過鑑定修復,這一寶座重新安置進太和殿中,就是我們現在去故宮看到的那個。有的照片還顯示當時乾清宮頂上裝有吊燈,說明清末民初時故宮已經普及電燈了。五十年代覺得這破壞歷史原貌,就把故宮裡所有的電燈、電話、西洋浴缸都拆除了,其實這不符合歷史,歷史是循序漸進發展的。
書鄉:很多照片都出自外國攝影師之手,而他們很多是隨著列強侵華進入中國的,所以看這部攝影集的時候,一方面感嘆中軸線和北京城的精美,但另一方面也難免有種悲慼,因為中軸線的景觀變化某種程度上呈現了舊中國的被侵略史。您是抱著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來看這些近代照片的呢?
劉陽:的確如此,一個帝國首都被外族列強蹂躪,是中華民族最恥辱的一頁。這些照片中相當一部分中確實體現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既想征服你,又想轉化你,將你變成他一部分。在後來的革命實踐中,新的政權給了中國新的生命,屈辱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但影像依然把這些留下來,起碼讓我們的後代知道,還有過這樣一段歷史,我們並不是一直強大的,如果我們不去了解這些,未來會重蹈覆轍的,所以要發奮圖強,才有強大的國家和外交。
中軸線的確濃縮了北京乃至中國一百多年的滄桑歷史,從照片裡能看到,1900年,故宮裡滿地叢生雜草,一個國家已經無法讓自己最核心的區域乾淨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滿大街則跑著美國汽車、蘇聯汽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軸線上新建的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等,成為新的標誌性建築。把這些中軸線變遷的歷史照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中國由弱變強的一個過程。
中軸線申遺帶動古都風貌迴歸
書鄉:“中軸線”這個提法是什麼時候有的?沿中軸線建都體現出什麼樣的文化思路,中軸線對北京的意義又是怎樣的?
劉陽:《周禮·考工記》中就有提到對稱、“左祖右社”的城市建造理念,歷朝歷代都城都是根據中軸建的,比如洛陽、西安等,但北京是唯一一個按照中軸線等量建造的城市,將北京一分為二,完全對稱。用梁思成的話說就是,世界上唯一的、最美的,將城市等量分割。皇帝坐在宮殿裡,文東武西,城市格局也是如此:東邊是崇文門、崇仁門(元朝時對東直門稱呼),西邊是宣武門、和義門(元朝時對西直門稱呼);東邊是翰林院,西邊是兵部刑部。還要遵循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前有照後有靠,所以皇宮東邊是太廟,西邊是社稷壇,前面是金水橋,後面是景山。這些理念貫穿在中軸線中,五百年過去了,現在中軸線新的發展依然遵循著這些規律,比如東邊是國家博物館,代表祖宗歷史,西邊是人民大會堂,代表江山社稷。所以說中軸線是最能體現北京人文精神的一條線,已經融入到北京人的生活內涵中,把中軸線讀懂了,就讀懂了北京。中軸線申遺,也最能代表北京。
書鄉:總體而言,與封建帝國時代比,經過百年變遷,現在的中軸線有哪些大的改變和差異?
劉陽:最大的變化在於,中軸線再也不是為封建王朝服務的一個封閉空間,而是逐漸打通,東西貫穿,南北通透,變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區域。或因戰爭或因交通,每一次變化都有其相應歷史背景。明清加起來500多年曆史,中軸線體現的是封建帝王的人文精神,隨著他們退位,變成人民的遺產,讓北京成為既有古都風貌,又有現代新景觀的城市。
書鄉:在保護中軸線和推進申遺上,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劉陽:目前一個爭議是,中軸線兩邊的建築要不要納入進來,比如北海、天壇、先農壇、國家博物館等,這些不在中軸線上,但都是構成兩邊對稱的配套設施。很多人也還沒有理解中軸線的重要內涵,中軸線風貌的破壞還是比較嚴重,還有很多建築並沒有恢復或歸政府所有,存在私搭亂建的問題,需要逐漸清理、騰退、修復,有很多工作要去做。未來申遺怎麼樣,要看今天的工作,但一定要推動,藉助申遺這個機會,帶動古都風貌的整治和迴歸,屆時北京會呈現出新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