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釣大棚為啥總是錨到魚?如何提高冬棚釣魚的正口率?有沒有比較合適的釣法和用餌呢?
嗨嘍,大家好,我是同行,也可以叫我同行。冬天到了,室外的溫度越來越低,好多釣友開始慢慢從室外轉到了冬釣大棚作釣了。
冬棚作釣的優點是溫度相對較高,不用再擔心風雪的侵襲了。但受室外整體氣溫的影響,與春、秋、夏季相比水溫還是下溫了不少。
目前冬釣棚的主要放釣魚種為鯉魚和鯽魚,這兩種魚種均為溫水魚類,其最佳攝食活躍溫度在10度到25度,雖然也能適應0至30度的溫度,但隨著氣溫的降低,魚兒會逐步減少體內能量的消耗,具體表現為少食少動、不愛進食。
如果是正規養殖的話,透過正規裝置的投入可以將室內水溫保持在25度左右,在這個溫度下,魚兒的攝食異常活躍,可以用活蹦亂跳來形容。此時我們大可採用夏季的垂釣方法,而且很少會出現錨魚現象。
即使我們想專門想去錨魚,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此時的魚兒活動力超強,一見苗頭不對,早就逃之夭夭了。
但冬釣棚的盈利模式和養殖場不同,肯定不會採取工廠式加溫法來保持水溫的,相為那樣投入太大。
目前的冬釣棚提升水溫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是最簡易的,在棚頂上蓋一層硬質塑膠,類似於種菜的塑膠大棚。
這種大棚屬於靠天調節水溫,雖然有的大棚內安上了空調或者爐子,也只能是讓釣魚人相對舒服一點,對水溫影響不是很大。比如晚上特點冷,中午又特別熱。因此這種棚具有水溫偏低,溫差變化大,魚口開口時間不穩定的特點。
第二種冬棚為鋼結構大棚,這種棚相對來說造價較高,有的還通了地暖管道,透過鍋爐供暖,來保持水溫。
因為這種大棚的建造和日常維護費用相對較高,除了個別資金雄厚的大棚可以做到長期、規範供暖、保持水溫恆定以外。很多大棚在水溫維護方面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導致水溫相對偏低,魚兒活力較差。
水溫低下,魚兒的感覺器官就會反應遲緩,具體表現為魚兒行動遲緩,索餌不積極。在水中游動時,身體經常會無意碰到魚鉤、魚線,釣手觀察到漂相時一般會選擇提竿,此時十有八九就發生錨魚現象,造成輕則跑魚,重則毀窩的尷尬結果。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提高正口率和魚獲量呢?結合多年實釣經驗和實際反饋,和大家分享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
首先是調釣。調釣不易過靈,建議按照黑坑偷驢的方法調釣。比如選擇調六釣二或者調四釣二。
用餌方法建議掛上鉤掛一顆自重較大的腥味顆粒,(比如螺肉皮筋顆粒),在下鉤拉一小團紅蟲。拋竿入水後,上鉤顆粒觸底,下鉤紅蟲則處於躺底狀態。
這樣操作的優點有三個:一是保證餌料到底,二是紅蟲躺底,方便魚兒吸入,提高餌料的適口性,三是顆粒目標大,鯉魚對其警惕性差,便於一口吞食,第四個優點是增加魚兒從魚鉤上方蹭鉤的機率,具體優點咱就不細說了,大家都明白。
第二方面就是從餌料上做文章。魚類對食物的感知有三個方面:
一是透過前後鼻孔過濾水中的成分物質來判斷是否具有可食性。二是透過嘴唇、鬍鬚(觸角)、頭部、魚鰭等部位的味蕾來感知食物來源的優質性。三是透過調節眼部晶狀體來辨別食物的遠近。
為了刺激這三個系統的中樞反射,我們可以選擇在富含營養物質的紅蟲內加入原麝香和優質豬母乳。
原麝香可以提升餌料品質和增強餌料在水中的傳播速率,獵母乳具有濃郁的香甜藍莓味,在低溫下可以起到強烈的保食效果,加上紅蟲本身的紅色和蠕動,可以大大強化對魚類感觀系統的暗示作用。方便魚兒更加快速、明確地鎖定目標並一口吞食。
這種方法不僅在正釣時可以大大提高正口作釣效率,而且在冬棚偷驢時效果一樣顯著。這款配方曾經是我們俱樂部釣友的一款內部配方,今天拿出來的大家分享下,希望對那些在冬釣棚方面有所迷茫的釣魚人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啟示作用。(原創: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