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提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久立傷骨,是謂五勞所傷。由五勞而引發的五傷是中醫學養生之大忌。
久勞傷身 切莫掉以輕心
久視傷血 指長期專一使用眼睛容易使人患近視或某些眼病。中醫認為形諸外必本於內,所以眼睛的損害並不單純是眼睛有病。如果長時間地全神貫注看書讀報,而且又不配合適當的飲食與文體活動,或沒有得到睡眠等調節,久而久之,則會出現一些血虛表現,甚至面白無華、萎黃或自覺頭暈目眩等。
久臥傷氣 指長時間沒事躺著也會鬧病。唯是閒人多生此病,這是因為閒樂之人,不多運動氣力,飽食坐臥、經脈不通、血脈凝滯使然也。意思是閒散之人,吃飽了就坐著、躺著,經脈難以疏通,氣血凝滯不行,不僅肢體筋肉關竅之氣漸趨衰弱,而且還可累及內在各臟腑之氣,引起一些氣血不足的表現,如精神委靡、身倦乏力,或食少納呆、飲食不振,或動則心悸、氣短、汗出等。
久坐傷肉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四肢。久坐則脾氣不健、胃納欠佳、水谷精微難以運化傳輸,從而氣血生化不足,導致人體皮肉失於滋養,使肌肉鬆弛,四肢倦怠,機體軟弱無力。久坐不動,氣機執行、血液流通受阻,易患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冠心病、腰肌勞損、痔瘡等疾病。從伏案而書的作家到飛針走線的裁縫,久坐都容易影響脾胃功能。民間有諺語說:“裁縫拿銀針,累得血噴心。”不是針的分量重,而是長期坐著對人體健康有害。
久行傷筋 即適當地走動或跑動,有利於肢體筋腱或筋膜的柔韌和強健。若長途跋涉,或短距離奔跑用力過猛,超過應有的負荷,都容易使肢體,特別是下肢關節周圍的韌帶等筋腱組織受到扭傷或勞傷。
久立傷骨 就是說老是站著,會影響氣血的執行,可使部分組織、細胞的營養失去均衡調和,出現氣滯血凝,從而招致疾病。久立不走,下肢靜脈血液迴流不暢,便會引起腰痛、腿軟、足麻。長久站立,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或導致某些骨骼關節發育畸形或活動障礙。
現代醫學對於疲勞的觀點與中醫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現代醫學認為,疲勞是人們連續不斷地進行生理活動與心智活動之後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種身心狀態,可分為兩種,即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生理疲勞是為工作所倦的一種狀態,表現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如腰痠背痛、動作失調、肌肉痙攣、大腦神經活動處於抑制狀態等。心理疲勞是倦於工作的一種狀態,表現為力有餘而心不足,如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尤其是情緒上的厭煩、憂慮、焦躁、無聊等。這兩種疲勞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彼此助長。五勞就體現著此種特點,如久視傷血表明心理疲勞可以傷及身體,過傷五臟,使五神不寧而致病,表明生理疲勞可傷及精神。
勞逸結合 適度不易傷身
既然五勞有損身心健康,應怎樣預防五勞呢?
一是勞身、勞心要適可而止。如有學者主張變五勞所傷為五勞所養,即“適視養血,適臥養氣,適坐養肉,適行養筋,適立養骨”,就是說,無論身或心,都要使其有所勞,但必須適當,不能過度,適勞有益健康,過勞則損傷身心。
二是勞逸結合。如古語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是緊張,弛是鬆弛,二者適當配合,便不易產生疲勞。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不欲其勞,不欲其逸。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三是重視睡眠。古人說:“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充足的睡眠既可以預防疲勞,也能夠消除疲勞,從而對養生有利。
與外動相比,我們更要強調的是內靜。中醫養生歷來強調心態的淡泊平靜,《黃帝內經》就明確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精神內守,心安理得,悠閒自在,對於疾病的預防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樣的人不容易得病,不容易得病當然就有利於長壽。相反,如果情緒不好,對健康就起不到好的作用,還容易誘發各種疾病。生活中、小說裡面常寫的急火攻心、憂鬱而死、相思成疾、大喜過望等都是情緒不佳帶來的惡果。
有一篇文章曾經綜合考察了古代 290 位文學家,並算出他們的平均壽命是 58.4 歲,而同期的人均壽命不到 35 歲。16 世紀以後歐美的 400 位傑出人物中,科學家的平均壽命達到 79 歲,為最長壽一族。無論古今中外,都說明讀書可以靜心,心靜有助於健康,有助於疾病痊癒,有助於長壽。陸游活了 85 歲,他的經驗之一是“病需書卷作良醫”。近些年來,西醫也開始注意到心靜的重要性。在一次西醫國際會議上,與會者共同認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態是寧靜。一個人要想長壽,一定要動靜結合,保持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