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前進的,不論前進的過程從某個角度看是進步還是退步,也不論前進的速度是快是慢,總之都是在前進的。如果不看特定時間段,而是宏觀的從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到今天,那肯定無疑是進步的,而且這種進步不是勻速而是遞進的,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之後,第二次、第三次等等,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便利是越來越明顯的。
那麼說難道什麼事物都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而變得越來越好麼?也不一定,比如說吃的,他不是工業產品,肉蛋奶菜在古代一樣有,除了做飯的鍋碗瓢盆灶等因工業的發展而變化以外,食材和調味品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反而人們都知道柴火要比爐灶的火燒出來的飯菜更香,也就是說從飯菜口味角度出發,今天的還就真不一定比古代的香。
今天咱們以羊肉為例,聊聊唐代人吃羊肉的做法。農業社會肯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養殖只能排其次,但當一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比較快速,人們不只為填飽肚子而耕作的時候,不只想吃飽還想吃好時,養殖業便會迎來較快發展,為的是能夠滿足人們對於肉的需求。羊的養殖在唐朝時期是個小高峰,當時就已經出現了規模夠大,且數量也陡增的養羊專業戶。
說起來在咱們總體的“食譜體系”中,羊肉比豬肉還要往後排,因此可以想象當時的豬肉產量應該也是比較充裕的。而越靠後就代表越稀缺、越相對美味,唐朝人就是把羊肉視為珍饈佳餚的,在很多詩句裡也能看到。可能很多人已經想到了古代遊牧民族是把羊肉當作主食的,所以唐朝最初興起吃羊肉風尚之時,就是先從模仿突厥人吃法起步的。
最簡單易得的做法無疑就是白水煮羊肉,不加任何佐料,大塊的羊肉直接添水燉煮,講究一點的就撇出沫水,熟透後撈出放入容器,直接用小刀割著吃。
最早時興的階層肯定是貴族,而且所謂的歷史記載書籍,絕大部分是隻記錄皇家和貴族們的生活的。什麼東西一進入他們的視野,肯定會在短時間內被“雅緻化”,也只有這樣才能自我感覺“配得上自己的尊貴”。武則天吃羊肉的方法就比白水煮要“高階”了許多。
首先,她已經開始對羊的品種及肉的部位挑剔了起來,刀法上也不再是大塊,而是隻取後腿肉切成薄片,並加入蔥姜陳皮調味。當然還是要用煮的方式,不過火候上已經開始有所調整,說明當時的廚子已經掌握了羊肉的纖維特性,再加上歷史上留下的烹飪豬肉的寶貴經驗,大火燒開改小火慢煮的技巧開始應用於羊肉。
這還不算完,在另一個鍋裡還要預先製作一份滷汁,等羊肉熟透撈出來,好把更“有味”的汁水澆在上面。到這一步還不能吃,可能是武則天覺得熱羊肉還是比較羶吧,廚子還要把澆好汁的燉羊肉晾涼並凍起來,吃的時候拿出來晾至常溫。到了後期,也就是藩鎮割據初顯的時代,一個專供懿宗公主的吃法中,食材的選料上講究到了極致,一隻羊身上只取其最鮮嫩美味的部位,加起來也就4兩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