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6作為全球最大的重型直升機,最出彩的一次行動自然是在2008年處置大地震之後形成的某個堰塞湖。這個地震引發山體垮塌後形成的大型堰塞湖處於高山峽谷地帶,大地震後大部分山區公路損毀嚴重,想派遣大型施工機械從陸路到達堰塞體幾乎無可能,最多組織人員徒步攀爬到達,但是即使出動數千人力,一次性可以搬運到危險地帶的搶險物資也非常有限,更不可能把大型裝備一次性搬運到位。而此時此前採購到位和臨時租賃來的2架米26巨型直升機發揮了重大作用。米格26出動後,由平原地帶直接吊運大量搶險救災裝置和機械直接到達堰塞體施工點。共計吊運推土機、挖掘機、剷車、油罐及集裝箱等60餘臺,吊運總重達800餘噸,為快速破除堰塞體,解除這個大地震之後的嚴重次生災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可算是為搶險救災立下了大功。
由此也讓外界充分認識到蘇聯這個已經不存在的前軍事超級大國留下的技術和工業餘威。事情過後,要求快速增加直升機裝備總量的呼聲高漲,因為用直升機搶險救災的優勢非常明顯;而像米26這種全球最大的直升機的突出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於是要求大量採購米26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但是十幾年過去了。真正採購來的米26似乎仍然是2架左右;另外加上臨時租賃的,加起來似乎也從來沒有超過5架。那麼既然米26如此強悍,為何一直沒有批次購買呢?採購價格似乎從來不是大問題。畢竟傳說米26的出售單價從來沒有超過2000萬美元一架的水平,有些甚至是1500萬美元一架買來的。這個價格雖然比米171等直升機的單價高一些,但是比西方的大部分中大型直升機都便宜很多。因此對大國來說,一次性採購個二三十架,在經濟上完全可以承受。
既然沒有批次去買,資金肯定不是關鍵所在。那麼不妨從頭捋一捋關於米26的一些資訊。米26直升機由前蘇聯著名的米里實驗設計局,負責原始設計和研發;當然米里設計局現在已經改名為米爾莫斯科直升機工廠。該飛機1977年12月14日首飛,1980年服役。1986年首次出口外銷,當時的售價略微超過1千萬美元一架。原計劃生產300架,實際上自用加出口總數可能只有200多架。米26採用5片玻璃鋼合成的巨大旋翼,旋轉直徑32米。要知道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長度只有28米,可見米26氣動範圍的巨大。米26的空重28噸,最大起飛重量56噸,恰好為空重的2倍。最大外掛可以高達20噸,正常外掛13噸。米26研發的最初目的,在於1970年代是蘇聯剛剛開發的西西伯利亞秋明大油田的建設高峰期,秋明油田的大部分採油廠地處偏遠。
一年中有8個月冰天雪地,短暫的夏季表面凍土融化後又是一片爛泥。因此一年四季比較重型的採油、輸油裝置和設施都不容易直接運達。於是就有人說為何不設計製造一種超級直升機,讓這種直升機把大量的裝置一次性吊起來再直接飛到油井口呢?在巨大的需求之下,米格26居然真的研發成功,並且也基本實現了對秋明油田的空中運輸助力。直接吊運20噸的強大能力,也引發了國際客戶的興趣,因此米26同時實現了出口。但是到2008年之後,卻沒有實現一次性幾十架的大規模出口,實際上有幾個限制因素在裡面。第一,到20世紀末,秋明大油田的開採已經逐步進入正軌,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新裝置設施需要再透過米26緊急空中吊運,因此米26的生產大大減速。再加上蘇聯解體的影響,到1991年之後,米26的生產線其實已經處於近乎停滯的狀態,
雖然名義上還保持生產,其實對其生產線來說,只不過是在繼續完善過去一些沒有完成的個別機體的組裝;或者對少量返廠的米26進行維護翻新。因此蘇聯解體之後,米26的生產線甚至連每年交付1架新飛機的能力都沒有了。沒有了新飛機的生產能力。那麼庫存或者還在服役狀態的米26還有多少?過去出廠的200多架米26,絕大部分分散在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境內。比如在俄境內還有60架左右,烏克蘭境內曾經有40多架;其他曾經的加盟共和國一共有大約40架。對亞非拉各大洲一共出口了15架左右。這些米26,不是正在使用單位一個蘿蔔一共坑,就是普遍老舊加維護不足已經無法再飛上天。總之一句話,不論外界想單獨大批次的訂購米26新飛機,還是用過去的老飛機翻新,目前都沒有現貨!一兩架也許可以找得到,
但批次訂購顯然沒飛機!除了沒有飛機可買賣。更大的問題在於米26的研發時代過早,很多技術已經明顯落後。比如米26的駕駛艙裝置非常原始,完全還是指標式的儀表。而且全部是俄文,外國飛行員很難掌握。每次飛行,機組人員多達5人,其實如果採用先進的電傳操縱系統,一名飛行員就可以完成全部操縱,最多再加一名副駕駛進行監控。米26雖然在特殊環境下效能突出,但是除了極端條件下的搶險運輸外,普通環境下需要用到運輸直升機的地方,其他體量更小的直升機基本都可以完成。可以說米26可做的工作中,95%都可以用其他更輕便、出動效率更高的普通直升機去做;唯獨那特別困難的5%的工作,最適合米26這種巨無霸,但是這類特殊工作大部分都是在災難性事件中才能出現,機率很低。為此維持配備少量的米26即可。
如果大規模配備待命,則是一種資源浪費。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米26還有一個先天短板,就是由於機體本身過大過重,米26的實際升限只有4000多米,這就意味著米26根本無法上高高原使用。而特殊改進後的高原型直升機可以在6000米高度來去自由。完全不能在高高原使用,也是米26的一大天然短板。除了航電系統需要全部現代化之外,米26的主發動機和主減速器目前也基本已經停產。如果再有大批次的訂單,與其重複米26大部分已經脫離時代的技術,還不如重新研發一種更先進的重型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