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2月2日電(桂運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周鑫教授課題組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發現東亞季風區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降水最大期在南方出現較早,北方出現較晚,降水最大期出現時間與緯度之間呈現明顯線性關係;不同月份太陽輻射變化可能是降水最大期在不同地區出現時間不一致的主要驅動因素。研究成果12月1日發表於《地質學》。
東亞季風區全新世降水變化特徵及其驅動機制,受到古氣候學界的普遍關注。然而,此前研究大多使用反映植被或溼度變化的指標,且存在不同觀點。此外,過去普遍認為軌道尺度(萬年尺度)上季風降水變化受夏季太陽輻射驅動,但東亞季風區降水時空變化特徵複雜,用夏季平均太陽輻射驅動難以解釋。
周鑫教授課題組等利用嚴格的資料篩選條件,從數百條重建記錄中選取了孢粉重建的中國東部全新世降水變化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全新世季風降水最大期在南方出現較早,北方出現較晚,降水最大期出現時間與緯度之間呈現明顯的線性關係。
在此基礎上,他們結合對現代降水變化時空特徵和月太陽輻射變化的分析,提出不同月份太陽輻射變化,可能是降水最大期在不同地區出現時間不一致的主要驅動因素。
這一成果創新性地提出月太陽輻射對東亞季風區內部不同緯度降水的驅動,並指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加深對東亞季風區全新世降水時空變化特徵與驅動機制的認識。
東亞季風區降水重建記錄的位置(A)、降水重建記錄對比(B)及全新世降水最大期出現時間與緯度的線性關係(C) 中國科大供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