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人說起,現在做生意的人多了,不好掙錢,如果是在80年代,膽子能夠大一些,那個年代很容易發財,現在就有不少大老闆也都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事實真的就這樣嗎?
任何年代都不乏有膽大能折騰的人,即便是把個人經商視為“投機倒把”的年代,也有人還去偷偷的經商,但是並不是所有能折騰的人都能富裕起來,那些膽子大敢於嘗試的農民,在80年代就有不少人去信用社貸款,那麼如今他們都怎麼樣了?或者說他們的後人怎麼樣了?
我爺爺從16歲經商一直做到70多歲
我爺爺就是一個很不安分的農民,十六歲參加過戰爭,但是讓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他當年是跟的哪方面的。一場戰爭差點要了他的命,人都被打散了,他也就跑回了老家。
回到農村就開始做小買賣了,賣過豆腐,當過鐵匠,後來學過配鑰匙,修理手電筒,殺豬賣肉,直到80年代他都沒有停止過折騰。
如果說80年代之前對個體戶還有制約,80年代後就完全放開了,我爺爺就更加歡實了,用他的話說“寧可賠錢吃飯,不能坐吃山空”,這句話後來也被我弟弟繼承下來了。
當農村鄉鎮成立信用社,農民可以經商貸款的時候,我爺爺就是村子裡最早貸款的一批人,他也想把生意做大,開始跨幾個省倒賣牛和豬。那時候他主要是去湖南和湖北兩省,把當地的牛和豬拉到我家鄉山東售賣。
至今無法明白大字不識一個的爺爺是如何掌握外地資訊的
我現在都無法明白,在那個資訊非常閉塞的年代,他是怎麼了解當地資訊的,又是怎麼和外地人聯絡的?更何況我爺爺大字不識一個,他帶著村裡另外兩個農民,出去一兩個月之後,就能運回來幾大卡車的牛和豬。
他倒賣兩年牲畜並沒有發財,反倒是欠下了信用社不少錢。他於是又貸款兩萬元,搞起了農村租賃業,主要是租賃農村“紅白事”使用的桌椅板凳,盤子碗筷,室外帳篷,後來又投“巨資”搭建起可拆卸組裝的戲臺。
幾年折騰下來之後,他銀行欠款越來越多了,再貸款就貸不出來了,他就經營著自己的那一套物件,雖然也有收入,但是卻還不上貸款。
到了90年代,還是我父親在村裡殺豬賣肉幫助我爺爺一點點地去還款,那時候我爺爺年事已高,他的那些租賃物件也都破損,已經沒有太高的商業價值了。
在我爺爺70多歲的時候,他仍然沒有停下來折騰,每天還要推著一輛三輪車去擺攤賣些生活用品,和孩子的玩具,一直到他去世還存有不少沒賣完的商品,信用社的貸款也沒有還清。
村裡“養車”的農民
大貨車出租在農村也叫“養車”,意思是沒有運輸生意的時候,就需要花錢“養”著這輛車。在80年代初,我村裡就有人花兩萬多元購買了一輛卡車跑運輸,後來他又購買了一輛更大的貨車,據說花費十多萬元,這在當年“萬元戶”的時代,10萬元就讓村民感覺就是天文數字。
當時村子裡的人都不知道他哪裡搞這麼多錢買車,村民對他家也都是羨慕不已,但是後來才知道,他都是從農村信用社貸的款。當時跑運輸的活也不少,很少見他的車在家,但是後來就不行了,那兩輛大貨車整天停在家門口。
當別人知道他都是貸的款時,開始咋舌,議論他每年能掙多少錢,需要還多少利息,這麼多錢怎麼才能還得上。果不其然,直到這家人的男主去世,據說家裡還欠銀行6萬多元的貸款沒有還上,不過現在他的孩子打工也都沒少掙錢,家裡生活得還很殷實的。
當年,我村裡還有幾位能倒騰的農民,他們從外地倒賣木材,辦酒廠,開辦糧食深加工等,那時候手機都沒有多少錢,都要向信用社貸款,但是時至今日,還真沒有一個發財的,所以說,並不是所有人膽子大敢倒騰就能發大財,因為一個人能不能富裕,膽子大隻能說具備敢闖的條件,但是還需要具備天時地利等其他因素才能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