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的夜晚,涼意漸顯。一場秋雨,一陣秋風,寂靜的深夜中沙沙作響的楓葉,都讓人感覺到,夏天的熱情與沸騰,已無法挽留。
但秋天的夜,也並不是無情的。
皎潔夜空之中,永遠有一輪月,或陰或晴,或圓或缺。在亙古的歲月中,灑下溫柔的月光,在遊子的窗前,在閒人的庭院裡,在“人間萬姓”的心間。
當人們抬頭望向天空,看到的是什麼呢?
在文人墨客的世界中,萬物皆有情。就如《紅樓夢》中寶玉所說:“你們那裡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樣,得了知己,便極有靈驗的……”。我們在詩詞歌賦中,看到山的堅毅,海的包容,草木的不屈,鳥獸的恩義。而對於月亮,古人彷彿為它賦予了更加多元和複雜的情感。
月亮是有靈性的。
在古人的世界觀裡,日月星辰超脫於身邊的草木、鳥獸而存在,人們會格外崇敬。因此在最初,相比於審美價值,月亮更多承載了一種宗教職能。蒼穹之下,皎潔的月光指引人們度過黑暗。在那遙遠又神秘的地方,月亮對於人類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充滿了無限的力量,因此也成為了人類較早崇拜的物件。
進入殷周時代,月亮成為了禮儀的象徵。人們對月的崇拜,逐漸從一種自發的無組織性的活動,演變成為一種皇家的祭月儀式。在周禮盛行的年代,祭月成為禮儀制度的一部分,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國語·周語》:“古者先王既有天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韋昭注:“禮: 天子捂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
春分與秋分時節,天子身上戴著各種祭祀專用玉器,玉器上還繫著五彩絲線,非常隆重地祭拜日月。
祭月與秋天產生聯絡,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歸結於民間的農業活動。每逢秋分,萬物豐收的季節,稻麥飄香、瓜果甜美。當農民結束了最後的忙碌,享受收穫的喜悅時,抬頭仰望,常常能看到天邊的一輪圓月。月亮不僅見證了勞動人民披星戴月的辛苦,也慢慢成為了豐收的預兆與象徵。
《監利縣誌》(清同治十一年刻本)還記載到一種民間習俗,人們以月亮的明暗來占卜湖中是否有魚,判斷來年元宵節的陰、晴。
“中秋,設酒果,為賞月之會,以月之明暗卜湖魚之有無及來歲‘元宵’之晴晦。”
秋分祭月儀式一直延續到清朝。此時的月亮,是天上的神明,也是人間的祭司,它保佑農民土地豐收的願望,也寄託著帝王將相祈盼天下的運轉,能像日月星辰一樣永久往復的理想。
到了唐宋時期,與月亮有關的活動,除了官方的祭月儀式,還發展出了民間的賞月活動。再加上月中蟾蜍、后羿與嫦娥、吳剛伐桂樹等故事傳說,月亮逐漸蒙起了一層浪漫的面紗。與官方祭月活動不同,民間的賞月活動時間為八月十五,而這一天也最終被確定為“中秋節”。
唐朝時,中秋賞月之俗在文人之間開始流傳,並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
據說,全唐詩中有九十多首詩歌以中秋賞月為題材:“千家看露溼,萬里覺天清”、“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可見唐代八月十五賞月已經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杜甫《八月十五日夜月二首》、《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對月》,連續玩月三天; 王建《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連續玩月五天,“從未圓時直到圓”。
直到宋朝,官方正式確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此時,中秋才成為全民慶祝的重要節日:政府官員於中秋放假一天,市民在節日前夕籌備時令貨品,月餅也逐漸成為了中秋之日的必備食物。蘇東坡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地上的孤影,杯中的濁酒,盤中的月餅,無一不在訴說著中秋之夜,人們心中複雜而敏感的情愫:
月光灑在遊子的窗前,幻化成溫暖的故鄉的投影;酒醉的夜晚,圓月當頭,卻無法撫慰東坡對親人的思念之苦;在懷才不遇的賈雨村心中,團圓的滿月雖然勾起了他壯志未酬的惆悵,卻也召喚出了他對未來的抱負與憧憬;而一輪冷月之下,月光所在之處,卻是黛玉心中花魂(詩魂)的埋葬之所,是即將枯萎的生命。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當月亮不再只是皇家祭月儀式中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一個見證了人間悲喜、寄託著人類理想的家園,它彷彿完成了從神性到人性的轉變。促成轉變的,是嫦娥奔月 、吳剛伐桂的浪漫傳說,是詩人流傳於世的賞月佳作,也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對於美和情感的追求和嚮往。
寶玉說,但凡天下之物,都是有情有理的。但縱覽紅樓一書,我們卻發現,非物之本身有情,實乃人之有情也。千百年來,世勢如白雲蒼狗,唯有日月星辰迴圈往復,唯有人之真情歷久彌新。從自然崇拜到封建禮制,再到中秋賞月,不曾變化的是月,變化的是人心。人們望向月亮,是望向光明和柔美的白玉盤,也是在望向人間願景和理想在天上的投影,最終,還是望向人們自己。
月光穿透烏雲,照人心扉,人們也藉助月光,再次洞徹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孤獨,是惆悵,是幸福,是美滿,種種情感,在中秋之夜時,一覽無餘。
又一年中秋將至,當夜幕降臨,抬頭仰望這一輪明月,是否能感受到古人的心境,傾聽自己的內心呢?
除了培養自己的審美水平和精神層次,選一個適合的賞月方式,也是享受月圓之夜的關鍵。今年中秋,嘗試解鎖古人的賞月姿勢~
☽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夜愈深,酒愈濃,月愈明。院中之月,杯中之月,空中之月,一月出而月月出,一月明而月月明。明月之下,於自家院前,與三五好友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間,平生之鬱郁不得、生不逢時之苦皆隨酒興與月色脫口而出,掃盡胸中塊壘。
當然,賞月之後斷不可如賈雨村般忘恩負義,切記,切記。
上山近水皆賞月
賞月,亦要注重地勢之高低。不同地勢望月,效果自然不同。
登高而望月,是賞那山高月小,清朗開闊;近水而攬月,是賞那皓月清波,靈動透徹。如若有似大觀園之凸碧堂與凹晶館者,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又定要學湘雲與黛玉兩位詩翁,聯上一番詩才好。
“沉浸式”賞月
月圓之夜,豈可無音樂相伴?而這音樂又定要清幽雅緻,且需從遠處徐徐而至,方能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淨之時,解人煩心、去人憂慮。昔日大觀園中,賈母攜眾人於凹晶館內飲酒賞月,以笛聲為伴,實在是一場“沉浸式”的賞月活動。
除此之外,古人還有著很多的賞月方式等待著你來解鎖。當然,一杯香茶,幾塊月餅,還有身邊愛你的家人,也足以成為賞月的高配。畢竟,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情”才是中秋佳節永恆不變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論中秋節祭拜月亮習俗及其與荊楚地域文化的關係作者:孟修祥
2. 中秋節的起源與中秋月的文化意象作者:王穎
3. 中秋節祭月活動的變遷作者:韓養民
4. 中秋節起源及形成時間研究綜述作者:劉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