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充閭在當代散文家中別具特色,他不僅關注歷史與文化、傳統與現實之間的內在聯絡,著力於文字的審美趣味,更追求文章所能達到的歷史、情感深度。在早年《滄桑無語》《春寬夢窄》等文集中,他以審美姿態與歷史對話,以詩意而不失嚴謹的風格書寫歷史滄桑。近幾年的寫作中,《國粹》《文脈》等作品著重中國人文傳統,探尋中國人的心靈軌跡,體現出作家的文化自覺。王充閭的散文新作《永不消逝的身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汲取以往散文創作經驗,以古聖先賢和身邊不平凡的人物為緯,以人物的精神世界、心靈體驗為經,編織出民族文化基因與中國人性格的精神密碼。
《永不消逝的身影》收錄了44篇散文,分為古今兩編。故事的主人公有萬世師表、詩壇聖哲、士林翹楚、女界英豪,亦有學者教授、他鄉遊子、退休技師、愛母慈嫂、年少玩伴……他們既為個體,又繼承與延續了中國人的性格與精神特質。
“古編”中,作者寫了“拼命硬幹”、聖德巍巍的大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孔子,“生建奇功謀百世,歿存型範耿千秋”的太守李冰,“捨身求法”的方外僧侶玄奘,“為民請命”的臺閣清官嚴光等往聖先賢,作者回望他們留在歷史舞臺上或顯或隱的身影,試圖在歷史重述中復現中國文化精神。在他筆下,歷史在審美化的敘寫、挖掘中,以立體、可觸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今編”中,作者將思緒拉回當代,以愛、希望、理想、責任等為主題,在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之間遊走巡禮,重溫人生苦樂。《我的啟蒙老師》記述作者少年時在私塾跟“關東才子”劉璧亭先生求學的故事。老先生嚴格卻不呆板,不僅教作文更教做人。求學趣事歷歷在目,被作者一一記錄下來。《母愛》《碗花糕》《綠窗人去遠》分別記述了作者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幾位女性形象,母親的慈愛、大嫂的關切、幼時玩伴小妤姐的照顧,點點滴滴流露出最寶貴的人間真情。書中篇目還有兄弟、摯友、師生等的人生故事,透過生活表象呈現出真實而多樣的生命狀態。
在王充閭看來,寫人就是要寫人的內心活動,寫人性深處的東西,加上歷史審美的昇華、詩性的發掘美化,散文也就實現了突破。作文不僅要“在歷史裡吟詠詩”,更“要從歷史裡創造‘詩的史’或‘史的詩’”。
評論家孟繁華認為,王充閭的散文在溫和從容的書寫中恰恰表現出了一種錚錚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說中堅持了一種文化信念。這是他的散文獲得普遍讚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