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憑藉大幅增長的銷售業績,融僑集團獲得市場廣泛關注。但規模擴張背後,其經營獲現能力持續惡化,負債高企,甚至房屋質量問題頻發。
01
異動
12月3日,融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僑集團”)“19融僑01”上交所固收平臺顯示成交價70.3元,成交量1萬手,較昨收價98.3元跌幅28.48%,觸及歷史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融僑集團旗下債券異動已有一段時間,“19融僑01”當前餘額20億元,票息6.5%,將於2024年到期,明年6月面臨回售。
《小債看市》統計,目前融僑集團存續債券10只,存續規模92.27億元,其中將有9.16億債券於一年內到期,其主要兌付期集中在1-3年內。
存續債券到期分佈
在信用評級方面,目前融僑集團主體和相關債項信用等級均為AA+,評級展望為“穩定”。
近年來,憑藉大幅增長的銷售業績,融僑集團獲得市場廣泛關注。但規模擴張背後,其經營獲現能力持續惡化,負債高企,甚至房屋質量問題頻發。
02
“增收不增利”
據官網介紹,1989年融僑集團創辦於福州,已發展成為經營多元民生產業的標杆僑資企業,定位為城市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
值得注意的是,融僑集團是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閩系規模房企。
融僑集團官網
從股權結構看,融僑集團的控股股東為融僑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91%,公司實際控制人為林宏修。
股權結構圖
近年來,憑藉大幅增長的銷售業績,融僑集團獲得市場廣泛關注。
然而,2018年高喊“三年千億”目標的融僑集團,最終在2020年僅實現859億銷售額,未能躋身千億陣營。
在區域拓展上,融僑集團以福建大本營為立足點,最終形成了海西、長三角、中部、京津冀、西南五大核心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受調控政策和區域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融僑集團在無錫、天津及合肥部分專案土地成本偏高,或存在一定去化風險。
從業績上看,近年來融僑集團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在營收大幅增長情況下,其歸母淨利潤卻不增反降。
2019和2020年,融僑集團營收增速分別為24.45%和32.93%,歸母淨利潤卻分別下滑21.44%和69.74%。
2021年上半年,融僑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74.86億元,同比增長12.55%;實現歸母淨利潤2.41億元。
淨利潤變動情況
業績下滑的同時,融僑集團的盈利能力也在惡化。
2019至今年上半年,融僑集團的毛利率分別為27.37%、21.23%以及20.36%,盈利能力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銷售毛利率
截至今年6月末,融僑集團總資產為1041.35億元,總負債784億元,淨資產257.35億元,資產負債率75.29%。
近年來,由於四處開疆拓土大手筆拿地,融僑集團的財務槓桿不斷攀升,在2018年達到峰值,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仍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財務槓桿水平
從三道紅線看,截至2020年末,融僑集團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現金短債比及淨負債率分別為66.62%、1.19和99.85%,歸為“綠檔”。
《小債看市》分析債務結構發現,融僑集團主要以流動負債為主,佔總債務的66%。
截至今年6月末,融僑集團流動負債有519.41億元,主要為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其短期債務合計有123.3億元。
相較於短債壓力,融僑集團流動性尚可,其賬上貨幣資金有152.87億元,除去受限資金可以覆蓋短債,短期償債壓力可控。
在備用資金方面,截至2020年末,融僑集團銀行授信總額有974億元,未使用授信額度為735.43億元,可見其授信額度充裕,間接融資渠道暢通。
銀行授信
另外,融僑集團還有264.59億非流動負債,主要為長期借款,其長期有息負債規模有232.2億元。
整體來看,融僑集團剛性債務合計357億元,主要以長期有息負債為主,帶息債務比為46%。
有息負債高企,今年上半年融僑集團的財務費用達4.9億元,已超去年全年費用,對盈利空間形成較大侵蝕。
在融資渠道方面,除了發債和借款,未上市的融僑集團渠道不算太多,其還透過股權質押、信託等方式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來融僑集團的融資渠道遇阻,其籌資活動現金流入持續收縮,在償還大量負債後,籌資性現金流淨額持續淨流出,融資環境有惡化趨勢。
籌資現金流
從資產質量看,融僑集團部分專案面臨存貨跌價風險,其他應收款增長較快,被關聯方淨佔用資金規模較大,另外其資產受限程度較高,不利於資產流動性。
總得來看,雖然營收連年增長,但融僑集團業績和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債務負擔較重,財務槓桿高企;融資環境欠佳籌資性現金流持續淨流出,資產質量一般。
03
千億目標下極速狂奔
20世紀60年代末,8歲下南洋的林文鏡在印尼建立了當時世界第一的水泥廠和麵粉廠,成為著名的華人企業家。
1987年,年近60歲的林文鏡放棄了印尼如火如荼的事業,毅然決然回國“二次創業”。
兩年後,林文鏡在福州創辦融僑集團,以“為居者著想,為後代留鑑”為經營理念,致力為中國打造理想城市生活。
圖片來源:融僑集團官網
2010年~2014年間,融僑集團在拿地上以平穩為主,但也錯過了規模擴張的良機,被年輕房企陸續趕超。
隨後,融僑集團開始在土拍市場高調起來,公司規模也迅速向全國擴張。
2016年,融僑集團銷售額為362億元,同比增長超76%;2017年銷售額增長64.8%至562億元,在全國排名第34位;2018年完成權益銷售額792.2億元。
在2018年融僑福州論壇上,其曾正式對外喊出了三年千億的戰略目標,力爭在2020年前躋身千億軍團。
為達千億銷售目標,融僑集團開啟擴張之路。
融僑集團陸續與陽光城、旭輝、金地等30強房企聯合拿地,透過合作開發、聯合操盤、互相持股等多種合作模式,實現黃金地段優勢專案的低成本拿地,最佳化負債結構,加速規模擴容。
然而,隨著合作專案的增多,融僑集團整體利潤被攤薄,千億目標求而不得。
同時,伴隨著激進拿地,融僑集團現金流迅速惡化,2015-2018年其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淨流出,流動性壓力隨之增大。
經營活動現金流
經營獲現能力持續惡化,融僑集團的交房期與房屋質量問題也接踵而來。
另外,近年來融僑集團在經營地產主業的同時,業務多元化的探索力度較大,然而這些副業並沒有帶來顯著的業績提升。
如今,在房企紛紛爆雷之時,還未擺脫擴張後遺症的融僑集團,能否在行業洗牌中順利化解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