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輕型護衛艦剛剛服役只有四五年的時間,居然被一次性退役了20艘之多!這絕對可以讓不少人大吃一驚,因為這20艘輕型護衛艦雖然每艘的噸位都只有1300噸到1500噸之間,但是20艘的總量加起來成為一個水面艦隊,那麼絕對會超過全球80%以上有海軍的國家,擁有的水面艦隊的總實力了。畢竟全球80%的海軍,所有艦艇加起來總數都未必有20艘;而且是都是響噹噹的、攜帶先進中口徑自動艦炮、遠端反艦導彈和極其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的新艦。20艘新艦說退役就退役,雖然這種退役只算是一種裝備隸轉,並不是這20艘新艦都拆毀不用了。但20艘新艦一起退出正規海軍的戰鬥序列。恐怕在進入21世紀的這21年中,全球都沒有第二個相同的例子。只能說是一個“豪”字了得。那麼為何一次性退役20艘新艦呢?到目前有多種說法。
首先是說這前20艘的輕型護衛艦,建造的目的本來就是頂過去長期服役的所謂“黃水戰列艦”,也就是350到500噸級輕型炮艇的位置,說白了就是臨時保編制用的。而到目前為止,這個臨時頂崗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於是這20艘輕型護衛艦就算是功成身退了。不過說到這裡也有一個疑問。這就是截止目前為止,500噸級以下的炮艇或者快艇,並沒有完全徹底的退役乾淨。仍然有少量的屬於“艇”級的水面艦只,還在現役之中。所謂艇和艦的劃分界限,一般就是按照500噸作為區別。大於500噸級的叫做艦;小於這個標準的只能算是艇。既然目前還有一部分500噸級以下的船隻繼續佔據編制,那麼現在就批次退役20艘之多的、功能相對更加完善和作戰能力更強的現代化輕型護衛艦,這就和前面所說的、臨時頂崗佔編制的說法相互矛盾了。
因此說這20艘輕護,不排除其中部分最早服役的幾艘,確實有臨時頂替需要退役的黃水戰列艦而保編制的目的,如果說20艘都是為了臨時保編制,而在這個任務已經完成而導致全部退役就有點誇張了。第二個說法是,目前每年新服役的大艦總數很多,而且過去幾年的造艦高潮過去後,現在正好面臨後推3到4年的服役高潮期。因此急需對新裝備有經驗的水面艦艇人才梯隊。雖然20艘輕護的噸位整體不大,但是上面從航海系統、火炮、雷達一直到導彈都是全新型號而且都非常先進。因此在七八千噸甚至超過1.3萬噸級的超級神盾面臨服役高峰的情況下,目前已經處於有水平的艦艇人才梯隊極度缺乏的狀況。一旦有20艘之多的輕型護衛艦的艦艇人才梯隊可用,極有可能被直接升級為神盾級艦艇的艇員隊伍。現代神盾雖然噸位巨大,
但是每艘的人員需求量,最多比每艘輕護多一兩倍。因此20艘輕護上平均技戰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並不低的艇員梯隊,足夠用來補充甚至直接升級成7到8艘大型神盾的新艇員隊伍。而7到8艘現代化的神盾一次性快速形成戰鬥力,這威力絕對不是過去的20艘輕護可以對比的。實際上就是提前用20艘先進輕護充分培養了人才,關鍵時候就可以用到大幅度提高全員戰鬥力的刀刃上。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有相當的合理性,但是並不算全面。畢竟大型神盾的核心繫統是再多的輕護並不具備的。因此這20艘輕護上的人才確實可以拿來做補充,但是實現全面升級到位,還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第三種說法,則可能是問題的最關鍵所在,也就是這最早服役的20艘輕護,都只具備對海射擊、反艦和防空能力的早期版本,
而完全不具備後期升級版全部裝備的拖曳式先進反潛聲吶系統。換句話說,目前退役的這20艘,都是“白板輕護”;而後面生產和裝備的四五十艘A型,才是真正的目標艦。別看兩者只是差了一個字母A,但從技術和作戰效能上來說,堪稱兩種完全不同的艦艇。因此在升級版的數量已經足夠用的情況下,就可以把早期的這20艘全部退役用來加強其他的力量編成。不過到這裡有人說了,先進裝備都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畢竟到目前全球最有效的反潛手段仍然是水面船海戰術。水面的“漁船”越多,分佈範圍越大,那麼最終撈到水下潛伏“大魚”的機率自然就高。既然是一種使用時只拖在船尾的聲吶系統,那麼和漁船拖網撈魚應該區別不大。早期的20艘沒有這種裝置,後來給加上不就完事了?這樣一來就又多出20艘之多的新型“撈漁船”,
一次性撒到大海上去,豈不是漁獲多多?這種想法,只能是普通人的慣性思維,實際專業反潛並不是那麼回事。從專業上來講,反潛作業是比水面防空反艦,甚至從水面上攻擊陸地更復雜的作戰模式。二戰期間的海軍空戰和水面作戰檔案在各大國的檔案館內部可以隨便查詢,但是二戰期間的反潛作戰檔案到今天也沒有出保密期。主要原因就在於水下的事情太過高深複雜;全球海域第一手水文資料都是各大海軍的至寶。誰也不想讓對方輕易獲得關鍵的水下資料。因此反潛作業牽扯的方方面面實在是太複雜,涉及到的水下高技術也是各大國目前競爭的另外一個制高點。關於水下鬥爭的複雜性,瀚海狼山在過去原創的幾個迷案系列,比如MH370的所謂水下神秘訊號、舊金山號和水下UFO的纏鬥過程都涉及過。而目前某升級版本的輕護上安裝的拖曳聲吶陣列,大部分人不知道已經是全球最先進的存在。
而對大洋反潛來說,也不是水面上的反潛艦艇數量越多,就越容易逮到“大魚”。因為反潛是一整套極為複雜的系統性操作。比如面對深海反潛,需要有一批具備大功率主動聲吶的大型艦艇在面積廣大的外圍,先用巨型聲吶“敲山震虎”,而在這個隱形包圍圈的核心區,則需要一批噸位非常小的,噪音非常輕的艦艇,以靜音漂流狀態,釋放極為先進的拖曳聲吶,用這些聲吶來探測已經進入“大口袋”的對手潛艇的確切位置。如果這些已經基本落網的水下巨鯨準備魚死網破、拼命一搏或者開始高速逃竄,那麼又需要具備極高航速的水面大艦進行快速追殺。可以說大範圍的深海反潛,需要不同效能的大艦小艦發揮各自的優勢,並不是出動的反潛艦艇越多,一哄而上就能確保反潛成功。有時候某片敏感海域,也許只需要一兩艘裝備先進拖曳聲吶的艦艇,以漂流式靜音的模式,仔細監聽水下就已經足夠,
如果再有幾艘噪音很大的水面艦艇趕來“幫忙”,反倒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專職的高階反潛艦艇的內部配備高階複雜,絕不是給早期的20艘輕護在艦尾開幾個口子,臨時加上昂貴的拖曳聲吶陣列就可完成升級。這是因為外界可見的船尾拖曳聲吶裝置,只相當於全系統的一個外在的探測器,真正的系統核心其實是在艦體的內部;也就是內部的超級訊號處理器和配套的反潛作戰系統。為了讓這些價格昂貴的系統正常工作。後期批次輕護的全系統都是經過系統性最佳化升級的。比如給艦體內部增加了相當複雜的降噪設施。動力系統必要時可以切換成低功率電力推進。這些系統都是早期的20艘輕護所完全不具備的。如果一定要升級到後期反潛版本的水平,其綜合升級費用比單純造新艦還高!已經沒有再升級的必要。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很重要的一點,這就是後來升級版或者叫做反潛專用版本的那幾十艘新輕護,其匹配的拖曳聲吶陣列和1.3萬噸級超級神盾上配備的類似系統功能幾乎一樣,全部是當今全球最先進複雜的主被動複合模式。而目前西方99%的盾艦上,配備的還是主動固定式聲吶再加“全被動”拖曳聲吶模式!一個是“主被動複合”,一個是純粹“被動模式”,兩者的技術整整差了一個時代。在上個世紀,只要2艘引進西方技術的中型驅逐艦上具備西方當時水平的拖曳式被動聲吶陣列。而到今天,具備領先超級大國海軍整整一代的全複合主被動拖曳聲吶陣列的水面新艦,已經有XX艘之多,最終數量馬上就要過3位數。而其他各大海軍的類似先進系統,大部分還處於試驗性裝備階段,大面積列裝至少還要10年以後。這可算是另外一個“領先就領先超級大國15年”。海狼2號的神秘吃癟,恰恰是這種“豪中豪”陣容上線後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