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打的不是兇猛戰鬥而是消耗戰,消耗戰就需要雄厚的戰略物資,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中越自衛反擊戰、中印邊防反擊戰,最終都是我國的勝利而告終。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兩場戰爭,我國都是戰勝國,但那也是慘勝,慘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戰爭物資不足。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要不是我國軍隊用無所畏懼的生死搏鬥和血戰到底的精神,還很難戰勝武器精良,戰爭物資雄厚的侵略者。中越自衛反擊戰和中印邊境反擊戰兩場戰爭酣暢淋漓的勝利,主要的原因還是戰爭物資得以源源不斷地投入戰場,所以戰爭物資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上世紀6、70年代國際環境緊迫,國家安全需要將沿海、華北、東北等重要企業,特別是軍工企業向內地轉移。內地接受企業最多的要屬雲貴川三省,主要是四川和貴州接收企業的最多。四川和貴州接收企業最多的原因就是兩地深入內地,即使戰爭的到來也不會波及到這裡,哪怕是戰爭延伸到四川和貴州,兩省的地形也能夠跟敵人周旋的餘地。企業轉向內地不僅能夠保護我國的重工業,同時還能夠為戰爭供應戰爭物資,中央決定將重工企業向內地轉移。
企業內遷不僅是硬體內遷,還包括工人、幹部、科研人員,還有成千上萬的解放軍和學生主城的建設大軍往西部、西南搬遷。從1964年到1980年,整個搬遷工作耗時16年,資金投入2052.68億元,佔同時期全國基建總投資的39.01%。內遷的企業大多數都在三線地區,這些企業也稱為三線廠。
三線地區也就是第三道防線內的地區,戰爭必然有戰場,防守一方固然要要有防守陣地。我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國策,不會主動挑動戰爭,侵略者以大欺小的德性,我國就成為被侵略的物件。為此我國劃出陣地防線,第一道防線為沿海地區,第二道防線以太原、鄭州、武漢、長沙、柳州、昆明一線為第二道防線,陝西、四川、貴州為第三道防線。第三道防線內簡稱三線地區,內遷企業都在三線地區內,所以這些企業簡稱為三線廠。
上過戰場的人都知道,防禦戰第一道防線如果能守得住,這場也就基本上結束戰爭了。如果第一道防線守不住可以推到第二道防線繼續戰鬥,要是第二道防線守不住,退回到第三道防線,這場戰爭也就輸了。之所以把陝西、四川、貴州、以及雲南北部劃入第三道防線,自古以來國外侵略者從來沒有染指過這裡,抗日戰爭時期就如此,所以當時的中央將這幾個省劃入安全區域。
江津區夏壩鎮晉江廠,全稱國營晉江機械廠,就是當年內遷的三線廠,主要以生產大炮為主的軍工企業,軍工代號5057。1966年由當時的太原247廠和重慶451廠共同建設,技術裝置都以247為主。大批來自山西和重慶的建設者、技術人員、工人、幹部、解放軍浩浩蕩蕩的來到夏壩鎮桃子溝,轟轟隆隆的建設這座工廠。
山西,民國時期大軍閥閻錫山的老巢,閻錫山在山西經營多年,擁有自己的軍工企業,積累豐富的軍工生產技術,還有龐大的熟練工人。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華北地區為何不進入山東而進入山西,主要還是這裡的軍工發達。解放戰爭初期為什麼在上黨打響,然後蔓延到整個山西,最主要的還是山西境內的軍工企業,解放山西后就可以擁有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不僅是閻錫山的軍工企業,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最大的軍工廠都是在山西境內。
太原儘管地處第二道防線內,但是每次戰爭來臨都是主戰場之一,出於安全考慮不得不將山西的軍工遷往內地。山西軍工選址在江津區夏壩鎮,取名時為了不傷和氣就以山西的晉和江津的頭個字取名晉江廠。晉江廠主體上以247廠為重點,將晉字放在前面想來當時的江津市領頭羊也不會有意見。
晉江廠主要以生產兵器為主,產品主要有大炮,中越自衛反擊戰大部分都火炮和炮彈出自於晉江廠。中越自衛反擊戰是接近現代的一場邊境戰爭,當時國內戰爭物資不缺,特別是大量軍工內遷後,軍工生產能力大大的提升。中越自衛反擊戰,或許是解放軍所參與的戰爭中物資最富裕的一場戰爭,而這場戰爭打得酣暢淋漓。若是沒有像晉江廠這樣的軍工企業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支援,想必這場戰爭可能要拖延一段時間。
晉江廠曾用過很多的名字,第一個廠名是黑色金屬鑄造廠,第二個廠名是晉江鑄造廠,第三個廠名是國營5057廠(對外宣稱國營晉江機械廠),第四個名字是國營重慶鑄鋼廠,但大多數都稱為晉江廠。
沒有晉江廠的生產經歷,不知道這個是什麼車間,看出來就像是養豬場裡的豬圈一樣。不過晉江廠是以重工業產品為主,要是有養豬場那就是扯淡了。本人有一丁點的機械常識,如果沒有估計錯的話,這裡應該是冷處理車間。
企業的生命力就是技術核心,技術核心要保持和提升離不開培訓,這棟大樓就是晉江廠的培訓中心。職工不僅要工作還要提升技術水平和文化水平,晉江廠是以技術甚至是高科技產品為主的企業,從事生產工作的工人更需要技術培訓和提高理論水平。這棟大樓想必在當年培養了不少的技術精英和人才,不過現在已經閒置了。
重要節日的時候偶爾也來一場文藝演出,滿足晉江廠職工的文化精神需求,不過企業搞文藝演出大多數都是職工們自娛自樂。不過以晉江廠當年的經濟實力,想必花個大價錢請來一兩個一線歌手也不是難事。晉江廠的不僅有舞臺還有電影院,小時候很喜歡看電影,當時2角錢的電影票都買不起,不知道晉江廠內的電影院是對內開放還是對外開放,如果對外開放的話應該是需要買票的。
原來有近萬人的生活區,現在已經人去樓空,廠區內看到的是一棟棟老去還有部分自然坍塌的廠房。生活區內一棟棟空蕩蕩的職工宿舍樓,偶爾看到的一兩個人都是老年人,不知這些人是留守看管的職工還是捨不得離開這裡的退休人員。2003年晉江廠整體搬遷至巴南魚洞後,這裡就成了一處遺址,再過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是一對殘簷斷壁的老建築群。
三線廠,上世紀90年代之前聽起來神秘又很神聖,幾乎所有的三線廠都有軍隊把守。隨著國際環境的轉好,原來隱藏在深山老林的軍工企業轉為民用企業,三線廠這層神秘的面紗終於被掀開。說起三線廠年青一代,特別是00後一代的人很陌生,包括我這一代人都感到很模糊。當三線廠不再是很神秘的時候,它已經是中國建設史上的一段過往。很高興能夠在模糊的記憶裡知道三線廠,更高興的是能夠了解到這段轟轟隆隆的建設歷程。水平有限,謝謝拜讀。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