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28日,隨著奧匈帝國對塞維利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後英國、法國、沙俄、德意志、奧斯曼、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先後捲入戰爭。眾所周知,“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那麼“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原有格局:大國之間各懷心思,整體局勢較為平和
“拿破崙戰爭”以後,歐洲大陸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原因便在於此後歐洲大陸始終維持著巧妙的戰略平衡。當時,歐洲大陸主要存在著四個強大的的國家,即大英帝國、法國、沙俄和奧匈帝國,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國家的焦點都不在歐洲大陸。
對於大英帝國來說,因其遠處英倫三島,因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上,這才是維持其稱霸世界的基礎,對於在歐洲大陸稱霸其實並不感興趣。不過,英國的戰略就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平衡,使歐洲各國相互牽制,從而維持自己歐洲仲裁者身份的地位。
對於法國來說,其一直以歐洲大陸的霸主自居,同為歐洲老牌強國,其一直在與英國競爭海外殖民地,但由於拿破崙戰爭中損失慘重,再加上英國龐大的海軍力量,導致其已經無力再與英國正面競爭,因此戰略重心開始重新調整回歐洲大陸,意圖重建在歐洲的領先地位。
對於沙俄來說,雖說其國土面積遼闊又人口眾多(相對於歐洲國家而言),但由於發展較晚,海軍實力也相對較弱,已經無力在海外與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再加上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到英法聯軍的當頭一棒,也就此收起了在歐洲稱霸的野心。之後主要注意力集中於在亞洲和中亞地區擴張,對歐洲事務不再那麼熱心。
對於奧匈帝國來說,由於其國內民族矛盾較為複雜,各個民族之間矛盾重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維護內部統治,因而對於外部事務涉及相對較少,與其他國家並沒有什麼尖銳的矛盾。
如上,在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前期,歐洲大陸的整體局勢相對較為平穩,各國之間雖然因為利益時常有摩擦乃至戰爭發生,但由於各國各懷心思,尚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戰爭。
局勢變化:奧斯曼帝國的衰弱,以及德意志帝國的崛起
在歐洲各國相安無事了一百多年間,歐洲的局勢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關鍵點,便是奧斯曼帝國的衰弱,以及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其中尤以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帶來的影響最為關鍵。
1、奧斯曼帝國的衰弱:俄奧矛盾開始出現。由於內部變革的滯後以及外部與沙俄等國的矛盾,進入十九世紀後半葉時,相較於其他歐洲列強,奧斯曼帝國已經急速衰弱。尤其是義大利王國統一之後,也開始對外實行擴張,之後爆發“意土戰爭”,奧斯曼帝國戰敗,義大利奪取了北非的殖民地。
奧斯曼帝國在“意土戰爭”中的失敗,結果讓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看到了推翻奧斯曼統治的希望,於是在1912年便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在歐洲列強的插手下,奧斯曼帝國最終被迫從巴爾幹半島撤軍。然而,奧斯曼帝國撤離之後,奧匈帝國和沙俄卻又看上了巴爾幹地區,雙方開始因巴爾幹半島的爭奪,開始產生矛盾。
2、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德法矛盾持續尖銳。原來的德意志地區,名義上雖然是神聖羅馬帝國,但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分散著上百個小邦國。直到拿破崙稱雄歐洲時,將除普魯士和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地區整合成萊茵同盟,這才刺激了德意志地區民族主義的產生,之後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努力下,最終實現了統一,於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迅速超越英法,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工業國。
更為要命的是,德意志在崛起的過程中,與法國打了一場普法戰爭,不僅導致法國丟掉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更直接導致法國丟掉了歐洲霸主地位,德法之間關係迅速惡化。與此同時,英國雖然樂於看到德國和法國的相互制衡,但沙俄對於身邊出現的這個強國卻很不滿,尤其是德意志和奧匈帝國親密的關係,這導致沙俄開始與英法兩國逐漸靠近。
如上,奧斯曼帝國的衰退和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很快便打破了歐洲大陸的平衡關係,導致各大國之間矛盾持續加劇,這為之後引爆“一戰”埋下了深遠的伏筆。
引爆矛盾:威廉二世的奇葩操作,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建立
德意志帝國崛起雖然迅速,但由於其夾在法國和沙俄兩大強國之間,戰略形勢其實並不樂觀,俾斯麥其實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他的對外策略是打壓法國,然後透過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防止法俄結盟,並與英國、奧匈簽訂《地中海協定》,從而避免德國陷入外交孤立,這才為德國爭取到了難得的發展機會。
可惜德意志的好日子很快便到頭了,威廉一世最終於1888年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在位不足一百天也英年早逝,威廉二世繼承了大位,結果這位上臺不久便把俾斯麥給罷免了。之後,威廉二世開始走上了與俾斯麥截然相反的外交策略,迅速加劇了歐洲各國的矛盾。
威廉二世掌握大權後,先是輕率的撕毀了與沙俄的盟約,結果導致法俄兩國越走越近,法俄同盟很快建立。之後,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又試圖挑戰英國的海洋霸權,開始極力擴建德國海軍,結果這引起了英國的警惕,德國與英國之間的關係開始迅速惡化。
眼看自己把歐洲小夥伴得罪完了,威廉二世回頭一看,奧匈帝國似乎與自己關係還不錯,於是兩個小夥伴便也結成同盟,之後義大利由於在和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鬥爭中失敗,也被拉進了同盟,三方最終於1882年結成了三國同盟。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三國同盟”,法國和俄國先是在1892年達成了軍事協定,之後由於英德矛盾日益尖銳,英國開始調整和法國、沙俄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了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三國協約也就此建立。
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就此形成,雙方開始瘋狂擴軍備戰。此時的歐洲就像是一個火藥桶,只要一丁點的火星,便能迅速引發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
點燃引線: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直接點燃了歐洲炸藥桶
當奧斯曼帝國的勢力退出巴爾幹半島以後,奧匈帝國的勢力便開始向巴爾幹半島滲透,他先是幫助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獨立,之後又佔領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與此同時,沙俄由於在日俄戰爭中的失敗,向東擴張勢頭有所衰減,也開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將觸角伸到了巴爾幹半島南方。
作為巴爾幹半島的原住民,塞爾維亞雖然剛剛獨立出來,但其野心卻是不小,試圖建立一個包括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統一民族國家的塞爾維亞,由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塞爾維亞很快便與其爆發了矛盾,而沙俄這時也將手伸向了巴爾幹半島,開始對塞爾維亞予以支援。
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導致塞爾維亞國內反奧情緒日益高漲。之後,1913年又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奧匈帝國支援的保加利亞,最終敗給了塞維利亞、希臘、羅馬尼亞和黑山,被迫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
1914年5月,在德意志帝國的支援下,奧匈帝國決定在塞爾維亞邊境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而其選定的6月28日恰好是塞爾維亞被奧斯曼帝國征服的紀念日,這顯然是對塞爾維亞的極大挑釁,徹底激怒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黑手社”和“青年波斯尼亞”於是針對性的擬定了行刺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刺殺,在德意志帝國的支援下,奧匈帝國於7月24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因塞爾維亞並未接受全部條件,奧匈帝國最終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引燃。
奧塞戰爭爆發後,俄法兩國在英國支援下,立即進行戰爭動員,德國要求兩國立即停止這一行動,但遭到斷然拒絕,德國於是在7月31日向沙俄宣戰,8月3日向法國宣戰。英國開始進行戰爭動員。8月4日德國公然侵入比利時,英國隨即向德國宣戰。8月5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至此,歐洲兩大軍事集團除義大利以外全部捲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除了歐洲列強之外,日本於8月23日以“英日同盟”為由對德宣戰,奧斯曼帝國於1914年10月29日加入同盟國陣營,比較奇葩的是原屬同盟國陣營的義大利竟然在關鍵時刻倒戈,於1915年4月加入了協約國對奧匈帝國宣戰。此外,美國、中國和列強的殖民地也先後捲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