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年銘文-明磁州窯褐地劃“永樂貳拾壹年”花卉紋梅瓶影象研析(梅瓶上的中國文化藝術精神)
原創: 逸美術館
《明磁州窯褐彩劃“永樂貳拾壹年”銘平面圖》
古代磁州窯瓷器上
寫有紀年款的器物較少
特別是在明代磁州窯瓷器上
此明代褐彩劃花梅瓶
由古代工匠在梅瓶頂部
劃有“永樂貳拾意年”紀年銘文
對於我們研究、判斷
明代與宋元瓷器的區別有一定幫助
《明磁州窯褐彩劃“永樂貳拾壹年”花卉紋梅瓶立面圖》
長期以來人們對磁州窯的研究
基本上侷限於宋元時期
對明代磁州窯研究至今未引起重視
以至於在斷代上
把明代磁州窯瓷器混跡於宋元瓷器
使人們無法客觀、準確判斷歷史年代
關於此梅瓶歷史背景
《明成祖朱棣畫像》
此梅瓶生產於“永樂二十一年”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1402年-1424年在位
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
《明代早期繪北京紫禁城圖》
在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
大明帝國的新皇宮建成
次年開張志囍
永樂皇帝朱棣搬進紫禁城
至今,故宮已經走過601年
《故宮建築圖》
明朝的國都最初定在南京
後又改為北京
朱棣遷都北京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為了穩定北疆
蒙古鐵騎不斷侵擾北部邊疆
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遷都北京對於鞏固邊防
維護國家的統一有著重要意義
也成為明朝維持近300年的重要保障
《大明永樂劍》
明 佚名《皇都積勝圖》區域性
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
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全國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
國力達到鼎盛時期
百姓安居樂業
明永樂 戴進《春遊晚歸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永樂皇帝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
善用人才,振興文化
永樂期間的重大事件包括遷都北京
鄭和下西洋、修纂《永樂大典》
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
收復安南、蕩平倭寇、鑄永樂大鐘等
《鄭和畫像》
《鄭和下西洋寶船圖》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
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
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
共計七次,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
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
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
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航行前
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探險
明 沈度《榜葛刺進麒麟圖》
此畫由清代畫家陳璋臨摹
畫中榜葛刺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
鄭和下西洋時曾經訪問當地
該畫描繪了永樂年間
榜葛刺嚮明朝進獻“麒麟”的畫面
麒麟就是今天所稱的長頸鹿
《永樂大典》
《解縉畫像》
《姚廣孝畫像》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
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
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
全書22,87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
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
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
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
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代永樂大鐘》
永樂大鐘是中國已發現最大的青銅鐘
明永樂年間(1403~1424)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下令鑄造大鐘
永樂大鐘用銅、錫、鉛合金鑄成
鐘身鑄滿了陽文楷書、佛教經咒22.7萬多字
字型工整,相傳為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
每當重大法事必擊大鐘10餘下
永樂大鐘構造合理
工藝精湛,造型精美,形體宏偉
體量之巨,鑄造之精和銘文之多
都堪稱世界佛鐘的典範
歷時500多年,至今仍音響圓潤宏亮
鐘聲可傳四五十千米,餘音達2分鐘之久
今存於北京大鐘寺中
《永樂工部尚書宋禮畫像》
《明代永樂著名水利專家白英雕塑》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
北京成為全國政治和軍事中心
為了便於南方的財物和糧食北運
南北交通線的溝通成為當務之急
工部尚書宋禮和水利專家白英
受命組建大運河山東段南旺分水樞紐
該樞紐主要包括引汶濟運、導泉補源
設立水櫃和置閘節四個組成部分
這些水利設施組成一個和諧的系統工程
保證了該段運河的水量穩定充足
從而實現了大運河500餘年的正常通行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代表了我國古代
運河水工的最高科技技術成就
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經典範例
《明成祖五次御駕親征蒙古》
永樂八年,已經鞏固了帝位的朱棣
秉著“誰不服我,就乾死他”的原則
開始了第一次御駕親征蒙古
第一次出征,就大獲全勝
此後的十多年裡
他與蒙古進行了四次戰爭
加上第一次,共五次
戰爭中把蒙古打得潰不成軍
退到漠北之北的荒涼之地
明永樂《青花折枝牡丹紋大盤》瓷器
《明磁州窯褐彩劃“永樂貳拾壹年”花卉紋梅瓶立面圖》
永樂時期
經濟與文化藝術空前發展
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
編修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
永樂時期的瓷器品質精良
品種豐富多彩
除青花、甜白釉、釉裡紅等瓷器外
還恢復並繼續燒造磁州窯瓷器
關於明代磁州窯瓷器
明《磁州窯白地黑彩繪花卉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
磁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佳品
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
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
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
宋元時期達到鼎盛
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
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
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窯”
明《白地黑花高足杯》太原市考古研究所藏
《宋代觀臺窯遺址》
磁州窯的器型、紋飾為民間所喜愛
中心窯場以邯鄲市觀臺鎮為中心
形成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
主要分佈在河南鶴壁集窯
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
山西的介休窯,霍縣窯
山東的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
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
它們都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
故中外古陶瓷專家一致認為:
“磁州窯”不能只侷限一窯
“磁州窯”包括北方地區許多窯場
它們均生產相似主體風格
使用相似的原料和相似的工藝
明洪武《白地黑花纏枝菊花紋梅瓶》南京虢國公俞通源墓出土
《彭城磁州窯場圖片》
磁州窯入明後仍然繼續燒造
有一些學者認為:
磁州窯元代以後便衰敗了
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
儘管磁州窯以觀臺為中心的窯場
在元末明初時便停燒了
但磁州窯另一箇中心:彭城
仍然在大規模燒造磁州窯瓷器
明代時期,磁州窯生產並沒有停止
在產量上還有所增加
明永樂《白地黑花牡丹紋蓋罐》南京西寧侯夫人墓出土
明代永樂元年
明王朝從南京遷都北京
明代政治、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社會安定,城市繁榮
明永樂帝為繁榮城市經濟
疏浚會通河,修整運河,開通滏陽河
極大地促進了流域沿線城市的發展
增加了對手工業品和日常生活的需求
給磁州窯陶瓷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場
儘管明代磁州窯
受南方景德鎮瓷窯影響
觀臺窯也已停燒
但彭城一帶的瓷窯卻在大量生產
《明嘉靖彰德府志古籍書》區域性
明《白地黑花褐彩文昌像》禹州窯場
《大明會典古籍書》區域性
明嘉靖元年,崔銑輯
《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地理》之一
關於磁縣有如下記載:
“彭城,在滏源裡,居民喜陶缶罌之屬,
或繪以五彩,浮於罌,達於衛,
以售他郡,......”
又卷三《建置》第二,磁縣條下又說:
“彭城廠,在滏源裡,
官窯四十餘所,歲造磁壇納於光祿寺。”
《明會典》記載:
“明代在彭城鎮設官窯四十餘座,
歲造瓷壇堆集官壇廠,舟運人京納人光祿寺。
明弘治十一年,
進貢皇家之瓶壇達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個。”
以上史料記載了當時彭城製陶的盛況
明正統《十一年銘白地黑彩繪纏枝花紋罐》大英博物館藏
明萬曆《白地黑花“乙丑”銘梅瓶》深圳博物館藏
在明代,磁州窯產量不斷提高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磁州窯生產的產品
是老百姓所需的日用品
當時華北、東北相當大的區域
都在大量使用磁州窯的產品
明《白地黑花繪嬰戲紋雙耳瓶》陳爐宋家崖出土
明《“天順六年”銘褐釉剔花梅瓶》英國巴思東亞藝術博物館藏
明《磁州窯孔雀藍釉“內府供用”銘罐》英國大維得基金會藏
磁州窯彭城磁州窯曾設有官窯
為皇家生產製作梅瓶、酒罈一類器物
罈子上寫有“內府”“王府”等字樣
這類罈子號稱“官壇”
為官家訂製,運往京城內府
明《白地黑花花卉紋雙系梅瓶》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明萬曆《白地黑花褐彩八仙人物紋貫耳瓶》大英博物館藏
明代磁州窯
雖不及宋元磁州窯風格多樣、精美
但在造型和紋飾仍有所變化
彩繪裝飾受文人畫的影響
色彩追求單純,用筆瀟灑
構圖更趨於簡練
洋溢一種輕鬆、隨意的情趣
明《磁州窯黑釉地劃花蓮瓣紋高足杯》鄭州市博物館藏
明代磁州窯品種豐富多彩
由於產銷主要是老百姓的日用品
器型包括碗、瓶、罐、杯、枕、香筒等
器物工藝型別有白地黑花、白地褐彩
和紅綠彩、孔雀藍黑花、黑釉剔劃花等
裝飾紋飾有人物、花草、動物
和吉祥文字、抽象紋等圖案
明《白地繪黑花抽象花卉紋碗》陳爐宋家崖出土
明《磁州窯白地紅綠彩人物紋梅瓶》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藏
明《白地黑彩繪二十四孝圖枕》美國洛杉磯城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孔雀藍黑花人物紋梅瓶》桂林靖江王陵陵墓出土
明代磁州窯與宋元時期相比
明代彭城窯瓷業沒有大的突破和進展
在燒造技術、裝飾手法
及產品品種等方面都不及前代
但儘管如此,在明代北方陶瓷生產中
彭城磁州窯仍佔有一席之地
它的產品,一是填補了市場不足
二是滿足周邊地區居民日常用品需要
三是出口到海外市場
明《黑地劃垂釣人物紋罐》美國洛杉磯城市藝術博物館藏
明《磁州窯白地褐花魚藻紋盤》區域性
明代磁州窯逐漸走向衰退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南方景德鎮的興起
中國製瓷中心南移
景德鎮青花瓷、釉裡紅等瓷器的出現
深受皇家、達官顯貴及普通百姓的喜愛
漸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陶瓷的主流
其次,還有磁州窯自身的原因
由於磁州窯不為主流瓷器
明代磁州窯又沒有更多的突破和創新
明代至清代漸漸走向衰敗
明《白地黑花人物花鳥紋香筒》日本大和文華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