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廣東人從古至今就有焚香拜月的習俗, 在焚香拜月之前,很多小孩子會在大人的催促之下,用香皂洗個香噴噴的澡,而後開開心心地套上衣服,跟等候已久的小夥伴們在大街小巷裡,嬉戲打鬧。
當皓月初升,在家門口或是天台設壇,壇桌上擺上月餅、糕點、水果、茶酒等貢品,香菸繚繞,等拜過月亮後,一家人圍坐在桌旁,欣賞天際那一輪明月,開始切月餅,共享祭品,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在中秋節,廣東各地有著多種多樣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
馮沛祖的《花好月圓:廣東中秋節》中記載 “韶州府:聚飲 ,遊樂,月姐歌;南雄府:踏月姊,演大戲,惠州府:舞龍,鬥歌,睇好戲;嘉應州:人靜中秋待月華;高州府:踏月歌,燒花塔;肇慶府:拜月光,賽柚燈,吃糖雞;雷州府:祭文昌,人龍舞;羅定州:登上樓臺跳禾樓”。
同時還有肇慶:燒番塔;梅州:捧菜籃姊;梅州:“敬月光”,廣州“豎中秋”(樹中秋),東莞月下“焚香燃燭”、“月老為媒”,;佛山南莊舞火龍等等地區的中秋習俗,特別的有情懷。
廣東人以“吃”出名,清代陳勉襄的《羊城竹枝詞》中記載“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嫦娥斟月下,芋香啖遍更香螺”,廣東人過中秋除了月餅、芋頭、炒田螺之外,也會吃很多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
拜月娘的供桌上,祭品中的熟芋頭頗具傳奇性,廣東一些地區將剝芋皮時稱為“剝鬼皮”。
清順治《潮州府志》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清嘉慶《澄海縣誌》 說:“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剝鬼皮’”,清乾隆年間的《揭陽縣誌》載:“或剝熟芋而食,謂之‘剝鬼皮’”。
剝鬼而食之,寓意辟邪消災,"芋頭"有“餘頭”的諧音,表達了人們希望年年有餘的心情,而且在粵語中,"芋頭"與"護頭"諧音,寓意閤家團圓平安,所以芋頭糕、炸芋餅、芋頭羹等供品也出現在了供桌上。
月餅一直是廣東人不可或缺的中秋節日食品,象徵吉祥、團圓。
其中圖案精緻的廣式月餅配料講究,以皮薄、餡大為特點,口感鬆軟、鹹香醇厚,深受食客喜愛;潮式月餅(又稱朥餅),主要特點是皮酥餡細,甜不膩口,外酥裡嫩,也在當地人中秋節應時禮品之一。
柚子外形渾圓象徵團圓之意,而且“柚”與“佑”諧音,“柚子”諧音“又子”、“有子”,再加上柚子營養豐富、價格低廉,因此它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之一。
瀨粉(酹粉),在佛山、東莞、江門和廣州等的某些地區,當地人會把它作為中秋節傳統小吃,是以粘米為主要原料,加水拌和成稠度適中的粉漿,蒸成細長而有韌性的圓條狀透明粉條。
糖塔、月糕、姜薯圓、油粿、橄欖、番柿則是潮汕人拜月娘必備供品,待皓月當空,當地人會安好香案,供桌上除了食品之外,還會擺放播放“十五的月亮”音樂香、冥紙等製做的精美閃光燈紙金塔等做為祭禮,求月娘保號全家出入平安,家庭和順。
吃炸花生餅是韶關部分地區當地人處的習俗,將幾粒花生和粉漿在高溫的油鍋裡炸成圓形的花生餅,寓意團團圓圓,是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傳統習俗。
糖雞是陽江中秋賞月的必備吉祥物,糖雞的製作原料主要為粗白糖,透過熬糖膠、打糖膠、澆灌糖膠製作成龍船狀、寶塔狀、雄雞狀等形狀,再加上少許色素,讓其顏色變得豐富多彩,漂亮又美味。
用月光餅來拜月是老河源人的一種傳統習俗,印有精美圖案的月光餅外表潔白無瑕,是用純白糯米粉和白糖兩種配料製作而成,味道清甜香糯,寓意著美好、潔淨的祈福心意。
豬仔餅,是很多廣東人的舊時回憶,因小豬的形狀而得名,用一個五顏六色的小竹籠裝著,再裱上一些彩花,深受小孩子的歡迎。
廣東的傳統中秋美食多不勝數,除了上面這些之外,你還知道有哪些當地的傳統中秋美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