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愈發冷了,“科學流言”卻似乎並沒有因為冬天腳步的臨近而“冬眠”。寒潮來了兩三波,體感的“冷冬”就能和氣象上的“冷冬”劃等號了?發生凍傷後,泡泡熱水就能復溫了?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
科普之路任重道遠。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等聯合闢謠平臺共同釋出,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協科學編輯記者分會、上海科技傳播學會等的支援。
1.出現極冷天氣的冬天就是“冷冬”?
流言:強冷空氣又來了,今年應該是個“冷冬”了。
來源/東方IC(下同)
真相:感覺到的“冷冬”和氣象學上的“冷冬”並不是一個概念。極端冷事件和冷冬,前者是天氣概念,後者是氣候概念,即使是暖冬也有可能出現極端冷的天氣事件,氣候預測的複雜性遠遠高於天氣預報。
以2020年冬天為例,我國雖然也經歷了一次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情況。拉尼娜事件形成以後,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經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氣頻繁南下),但在今年3月,國家氣候中心釋出訊息顯示,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冬季為暖冬。原因是整個冬季後半段溫度偏高,造成平均值升高。
每年冬季的平均氣溫都有波動,高於平均值就是偏高,低於平均值就是偏低,但冬季氣溫略微偏低並不等於“冷冬”。依據國家氣候中心釋出的標準,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為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溫,在空間上分為單站、區域和全國三個等級。單站平均氣溫距離平均氣溫小於等於標準差的-0.43倍就定義為單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數超過區域總站數的50%,則定義為區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積超過全國有效面積的50%,則定義為全國性冷冬。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國家已經連續十幾年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冷冬了。
應對冬季可能到來的極端天氣增多,公眾還是要關注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預警資訊,不要盲目聽信網上的謠言,注意及時增減衣物,關注溫度變化,合理安排工作和出行。
2.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
流言: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一到空間站後就吃胖了。
真相:近日,央視《朗讀者》公開一則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發來的太空朗讀影片。影片中,王亞平、葉光富和翟志剛先後朗讀了巴金的《激流》總序節選。網友讚歎這是“從遠方傳來的詩意”“宇宙級的浪漫”。也有網友發現,三位航天員看起來“胖了些”。聯想到此前看過的航天員飲食,大家不禁疑惑:他們是吃胖了嗎?
真相併非如此!在失重的狀態下,航天員的血液將湧向大腦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面部浮腫,甚至是頭部發脹的情況。而伙食、運動等因素,不會迅速造成這類變化。
此前也有網友發現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發生了浮腫現象。因此,航天員臉變圓潤不是因為發胖了,而是特定環境下體內血液再分佈的正常現象,不是病理性的,與地面浮腫有本質區別。
3.網紅解酒藥能讓人“千杯不醉”?
流言:吃一粒“解酒神器”,就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這種保健食品屬於純植物提取,無副作用,可加速對酒精的分解,達到快速醒酒和提升酒量的效果。
真相:在臨床上,目前沒有任何一種藥品以解酒的適應症獲得國家藥監部門批准。而用一些所謂的“偏方”“老方”來解酒,不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反而可能會增加肝臟的負擔,甚至引起肝功能損傷,實在是得不償失。
現在市面上的所謂“解酒藥”,本質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藥物成分的,絕大多數宣稱有護肝功能、降低酒精對肝臟細胞損害的食品,其中的成分通常來自藥食同源的中藥提取物,如甘草、人參、葛根等,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屬於食品新增劑,但這些成分的藥效並不確切。
飲酒過量、酒精中毒後,在臨床上,納洛酮、納美芬、美他多辛等藥物能起作用。比如“鹽酸納洛酮舌下片”,舌下含服後,藥物進入大腦,可解除乙醇導致的中樞抑制;納洛酮直介面服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醫院實施靜脈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謝快,藥效只能維持一小時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嚴重醉酒時,旁人不能貿然幫醉酒者服藥,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釋放,更容易誤吸藥片到氣管中。
那麼如何正確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進體內蓄積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一方面在飲酒後可以適量補充液體,多喝水,稀釋體內乙醇和酒精的濃度,減輕肝臟的負擔;另一方面多喝水還起到利尿的效果,促進排出。
4.一萬億棵樹就能逆轉氣候變化?
流言:全球“種1萬億棵樹”的倡議,近來得到越來越多支援。要是真能種這麼多樹,吸收全球碳排放、逆轉氣候變化是沒問題了。
真相:“1萬億”是個非常大的數字,種這麼多樹需要約9億公頃土地,接近整個中國的國土面積。樹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除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氣質量外,還能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統計表明,我國在過去40多年大約種了660億棵樹。衛星資料表明,全球變得更綠,中國是主要貢獻者。研究顯示,中國森林面積大幅度增長,森林碳吸收量已達到中國排放量的45%。
以往研究對樹木每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估算有不小的差距,例如,根據歐洲環境署估算,一棵樹木生長前20年,每年吸收22千克二氧化碳;也有其他機構估算全球平均每棵樹每年大概吸收10千克二氧化碳。根據後者的估算,1萬億棵樹每年吸收二氧化碳約100億噸。
按照各國當前政策,到2030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550億噸。即使能實現植樹1萬億棵的目標,新增樹木僅能吸收約1/5的碳排放量(100億噸),距離全部吸收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有很大的距離。
人類希望透過努力再種1萬億棵樹,會有不少實際的挑戰,但學界仍普遍支援種樹,因為恢復森林可以大量吸收溫室氣體,並在保護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5.吸氫氣能抗腫瘤抗衰老,包治百病?
流言:吸氫氣能夠預防治療各種疾病,連癌症都能治好,還能抗衰老。
真相:在一些“吸氫養生館”的宣傳中,不論是抗腫瘤、抗衰老,還是改善睡眠等各種疑難雜症,只要你吸上一口氫氣,好像都能夠解決。
事實上,雖然在實驗室條件下,氫氣具有“抗氧化”性質,表現出減少炎症反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但相關的臨床研究還在進行中。不論是科學原理,還是實際醫療應用中,氫氣的作用機制都有很多問題和疑惑尚未解開。
“吸氫”或飲用“富氫水”這樣的方式,氫氣並不能針對性地到達病灶。即便在實驗室或臨床上有一些突破或進展,目前使用氫氣治療或預防疾病仍然是醫療行為,需要在具備正規資質的醫生叮囑下,在醫院或醫療機構中使用,而不是在街頭的小門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總之,不要輕信“吸氫”包治百病之類的謠言,也不要輕易嘗試“吸氫”或飲用“富氫水”。
6.蜂蜜不會影響血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
流言: 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數低,所以糖尿病人吃蜂蜜不會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
真相:果糖的升糖指數確實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並不佔絕對優勢,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對血糖影響極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蜂蜜》裡對蜂蜜的質量要求,每100克蜂蜜中,果糖與葡萄糖的總含量應≥60克,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種含糖量相當高的食物,並不適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並且,果糖會更容易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而這是Ⅱ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此外,高果糖攝入還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作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和高尿酸血癥患者也要儘量避免食用過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7.泡熱水、烤火可以治凍傷?
流言:發生凍傷後復溫很重要,而最快的辦法就是泡熱水或者烤火。
真相:凍傷後,不少患者會自己採用一些“土方”治療,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熱水復溫等。但許多方法在醫學上是不成立的。凍傷患處被刺激後,反而可能會導致刺激過敏和感染風險,出現凍傷部位起大包、出水皰等情況。
凍傷是指機體暴露於低體溫環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區域性性的急性凍傷性損害,多見於寒冷地區。凍傷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將被凍的位置放入接近人體體溫的溫水當中,比如用37℃-40℃的溫水或者溫毛巾進行5-10分鐘的復溫(不超過20分鐘),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用無菌溫鹽水沖洗乾淨,患肢應制動並適當抬高,以免加重組織損傷並減輕水腫。
寒冬季節,面板暴露處要多加保護,出門時應戴口罩、手套、防風耳罩等。應經常保持服裝、鞋襪乾燥,發現有凍傷徵兆了可以先使用一些凍瘡膏,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如果凍傷情況比較嚴重,出現水皰等症狀,最好的方法還是儘快到醫院救治。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