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
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他叫朱巖
是東南大學1990級校友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故事
瞭解他與航天的不解之緣!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歷經近10個月的長途飛行後,其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穩穩著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這一刻,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朱巖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火星,一顆在太陽系中被認為是除地球之外最具備生命存在條件的星球,關於它的故事已經流傳上千年。為了探索火星的真面目,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嘔心瀝血苦心鑽研,在研究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朱巖校友在探“火”逐夢的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科技飛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一定能進一步揭開火星神秘的面紗。
朱巖和他的航天夢
朱巖1973年出生於江蘇北部一座小城。父母給他取名“巖”,希望他能腳踏實地,對國家有所貢獻,將來能子承父業,“察巖觀土”。學生時代,朱巖很快對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少年的朱巖也夢想著有一天能坐上飛碟,在太空中與外星人來一次相會。
1990年夏天,朱巖追隨大哥的腳步,坐上了南下的列車,來到南京,就讀於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今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從本科讀到研究生,他在東南大學一待就是7年。在這7年裡,朱巖沒有放棄對航天的嚮往,關於航天的電視節目必看,報紙上的航天新聞必讀。
1997年,朱巖從東南大學碩士畢業。為了自己的航天夢,朱巖毅然來到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憑藉著自己堅毅、有夢想、敢拼搏的品質,如願加入了我國空間科學探測總體專家孫輝先的團隊,從事電路設計工作。
早在1958年,中央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組建專門的研究、設計機構——中國科學院“581”組,研製人造地球衛星。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演變,當年的“581”組辦公室如今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自1997年來到這裡,朱巖參與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雙星計劃、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等重大任務,逐步成長為星載資料與傳輸方面的專家和帶頭人,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獎勵。
2016年,火星探測工程正式立項,中國航天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從地月系向行星系邁進。這個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朱巖出任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天問一號搭載了13臺科學載荷,用於探測火星地形地貌、土壤表層結構、表面礦物組成、空間環境和磁場特徵,寄託著中國科學家探索未知的夢想。
向天而行,征途漫漫。火星探測風險高、難度大;其載荷研製任務新、時間緊。朱巖帶領團隊攻破了深空通訊大時延條件下的有效載荷執行管理、火星表面嚴苛環境的適應性等關鍵技術難關,實現了有效載荷輕量化、整合一體化的高可靠性設計,以及在軌科學探測過程的高效自主管理。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之後,13臺科學載荷陸續順利開機,傳回大量第一手的科學探測資料,不斷揭開火星——這顆紅色星球的奧秘。
航天之路,朱學長有話說
“未臻無慾無求境,猶惜不離不棄名”。談及科研攻關過程中的挫折和困難,朱巖說道:“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不忘初心,真正地熱愛這個行業,才有動力堅持下去!”
在國家各個重點崗位上熠熠發光
止於至善的東大精神
也將不斷激勵每一位東大人奮勇前行
新媒體工作室
往期精選 Editors' Choice
素材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文案 | 鄧宇汐 沈遠 李子晗
編輯 |許丹寧 李婉榕
責編|朱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