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史上三位著名改革家之一,也是江西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2021年恰逢王安石誕辰1000週年,特刊發系列文章摘要,並將匯聚成書,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紀念王安石豐功偉績,弘揚王安石文化精神,唱響千年才子文化品牌,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江西力量。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諡號“文”,世稱王文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時期著名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熙寧年間,曾兩度拜相,以其非凡的才識和魄力,極力推行新法——世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革命導師列寧曾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所推崇的政治主張、文學成就、改革精神彪炳史冊,其高潔的人文品格,跨越時空,感召時人和後世,是一位光耀千秋的歷史偉人。
王安石出生書香之家,從小博覽群書,文思敏捷,下筆成書,流露出卓爾不群的天資。隨父親宦遊南北各地,20歲前完成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目標,深刻了解民間疾苦,並逐漸產生報國為民的遠大志向。
一、書香世家 仕宦子弟
臨川王安石家族是北宋中期最負盛名的衣冠望族。王氏出自太原,王安石家族的一世祖曾祖父王明,曾擔任松江知府。長子王貰(字用之),即王安石的祖父,曾任揚州學正,遷知衡陽,升通判池州。王安石家族是詩書之家,其父王益,1015年進士及第,之後踏入官場,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進京參加了科舉,考中進士。王安石的六弟王安上,1046年考中進士。王安石的長兄王安仁,1049年考中進士。王安石的四弟王安禮,1061年考中進士,官至尚書左丞。王安石的長子王雱,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進士。王安石五弟王安國,1068年進士及第,官至大理寺丞。王安石滿門進士,這在古代也十分罕見。
王安石父親王益中進士時,年僅二十二歲,先後在建安(今屬福建)、臨江、新淦、廬陵、新繁(今屬四川)、韶州(今屬廣東)、江寧(今屬江蘇)任地方官二十多年,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少年安石隨父宦遊,受父親教育和影響很深。王益任臨江軍(今樟樹市)判官時生下安石,後任江寧(今南京市)通判,全家遷往江寧。王益政聲很好,從不鞭笞百姓,也不打罵子弟。少年時期,王益經常給孩子講忠孝仁義的道理和古今歷史,讓王安石兄弟們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王安石的母親吳氏為撫州金溪人,從小好學強記,天性慈讓,樂天知命,待人至厚。吳家在金溪當地屬於名門望族,家境條件非常好。吳敏是王安石母親的伯父,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進士。王安石後來娶了吳敏的孫女,兩家更是親上加親,世誼深摯。
吳氏是王益娶的第二任妻子。王益第一任妻子去世以後,留下安仁、安道二個兒子,然而吳氏非常有母愛之心,對其兩個孩子疼愛有加,把他們當成親生兒子對待,以至於王益前妻的二個兒子長大以後,根本不知道吳氏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吳氏生性憐憫,儘管家裡不是很富裕,還經常接貧濟困,幫助窮親貧友,毫不吝惜,由此弄得自己家裡的日子有時難以為繼,也在所不惜。
二、靈谷苦讀 柘岡舊憶
撫州有夢有戲,還有江西第一詩山--靈谷峰。山上有十景:瀑布泉、洗墨池、灑酒泉、棋坪石、文印峰、南北井、駐雲亭、退心石、古牛石、石門關等,景景有傳說。靈谷峰因石靈而得名,逢靈運而生輝。相傳南宋詩人謝靈運遭貶,在臨川任內史,常來山中覽勝題詠,並安排民工在山裡開闢十大勝景。後人在山谷口建祠以祀,並以謝靈運的名字來命山名,故稱靈谷。從此以後,慕名而來靈谷遊覽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顏真卿、陸游、曾鞏、陸九淵、湯顯祖等人曾經來過這裡,在靈谷峰遊覽留下了千古遺墨。王安石父子也留下了詩篇,其父王益言志詩《靈谷》:“靈穀神仙宅,言歸肆目新。山光遠如畫,秋色老於人。世事棋爭劫,人心海變塵。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閒身。”該詩言近旨遠,稱頌一時。王安石也為其三舅吳藩《靈谷詩集》作序雲:“吾州之東南有靈谷者,江南之名山也”。
靈谷峰
靈谷峰因謝靈運而得名,因王安石而出名。王安石曾經在靈谷峰讀書三年,使其名聲大振。王安石少時玩性很重,常常跟同伴嘻戲玩耍,不用功讀書。有一次,王安石竟偷走先生的戒尺,讓先生非常生氣,一路追趕,直到附近的蛤蟆山才將王安石逮住,於是在路旁荊樹上折下一根荊條在其身上狠狠打了三下,並對其進行了嚴厲批評,王安石從此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體會到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悉心栽培,開始發奮圖強、認真讀書。後來,王安石赴京應試,考取了進士,做了宋朝宰相,還一直懷念這位先生。有一年夏天,王安石回到臨川,特意去拜謝這位先生,但先生早不在人世,王安石只好含淚到山上面向荊條雙膝跪下,磕頭拜謝,隨行文武官員見此也紛紛下馬參拜。為紀念王安石下馬拜荊條這段佳話,當地百姓將蛤蟆山改為下馬山,並在山上建了一座八角亭,亭子中間樹起了一塊石碑,上面寫道:“文武官員至此駐轎下馬”。
柘岡,山名,又名烏石岡,在北宋時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村莊。王安石少年時期常去柘岡做客,寫過許多有關家鄉風土人情的詩文,著有《柘岡》《烏塘》《雜詠》等描繪柘岡這個江南小村的詩作10餘首。王安石一生都忘不了柘岡,柘岡優美的山水給王安石留下了一段快樂的少年時光,這裡的辛夷花、杜鵑花時常出現在他的腦海裡,為他日後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大家耳熟能詳的《元日》詩就是描繪柘岡村民歡度春節的喜慶氣氛。
烏石岡
三、童年趣事 少年才情
王安石10歲以前一直在臨川和金溪生活,度過了快樂童年,對故鄉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至今還流傳許多王安石少年時期的故事。
1.介甫借火。王安石小時候在櫸林書舍讀書時需要學生自己輪流做飯。有一次輪到王安石進廚做飯,可他讀到了一本好書,十分入迷不分晝夜,忘記了自己做飯的事情。第二天早上先生起床,發現廚房沒人,灶膛裡的火苗也滅了。他趕緊推開王安石房門,看到王安石兀自在油燈下專心致志地讀書,直到先生揪起耳朵才清醒過來,想起了做飯的事件。王安石這才跑到廚房,爐膛裡冷冰冰的,使勁扒拉爐灰也不見一點火星,心裡急了,扭頭就跑到山下去找火,先生在身後大聲喊叫也無濟於事。當他從山下找回火種,先生早已把爐火升起,米也已經下鍋。王安石狐疑地問道:“這火從何而來?”先生指著桌上的油燈說:“這不是火嗎?”王安石猛然醒悟,真誠地向先生認錯:“學生愚鈍,請先生責罰。”先生故作嚴肅地說:“犯了錯自然要罰,以耽誤做飯為題,做一首五言絕句詩。”王安石沉思片刻,脫口吟道:“苦讀天已曉,日高竟忘飢。早知燈有火,飯熟已多時。”這詩充滿童趣又蘊含深意,先生微微頷首稱許道:“孺子可教也”。從此,介甫借火的故事便作為一則趣談在四鄉傳揚開來。
2.瑤田對詩。瑤田是王安石的祖居地,從他的曾祖父開始,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瑤田。王安石小時候在瑤田家塾讀書,教他的是一位老先生。有一年夏天,老先生布置學生背書,待學生們扯開喉嚨大聲朗讀時,老先生便踱到門口的竹椅上躺下,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監督學生背書,不一會老先生就睡著了。孩子們發現老先生睡得正香,便躡手躡腳偷偷跑到野地裡去玩耍,跳進“瑤池”打水仗。老先生醒來後,見課堂空無一人,知道這幫淘氣的學生一定又跑到“瑤池”洗澡去了。第二天上課時,老先生說:“我出三個對子,如果你們哪個對得出來,今天我就不罰你們,否則,決不輕饒。”老先生說上聯:“古樹為衣架”,指他們昨天洗澡時把衣服掛在池塘邊的樹枝上,王安石站起來回答:“瑤池做澡盆”,老先生暗暗點頭,對得不錯。老先生出了第二聯:“水底月為天上月”,難度稍微提高了一點,王安石想了想,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老先生面露喜悅之情。第三聯難度極大,老先生吟道:“夜鬧瑤池,攪動滿天星斗”,王安石思索片刻,朗聲對日:“晨破書海,重整萬里河山”,老先生忍不住叫了一聲:“好”,處罰自然也免了。
3.智勝廚師。王安石小時候離家不遠處有一小麵館。王安石早上經常到店裡吃麵,一來二去就與師傅混熟了,王安石尊稱師傅為“大師傅”,師傅則戲稱他“小相公”。一天早上,王安石又來店裡吃麵,師傅故意讓後來的客人先吃,有心考考他。當著滿店客人的面對王安石說:“小相公,我特意為你準備了一碗肉絲麵,肉多料足,味道獨特,不過,要請你自己到灶房端出來,端得出來,你免費白吃,否則,對不起我自己吃了,你就請回吧!”王安石知道大師傅要考自己,他不慌不忙地走進灶房,一大碗香噴噴的麵條正在灶臺上誘惑著他。不過,這不要錢的麵條真不是那麼好吃,因為湯汁太滿太燙,根本無從下手,整個店裡的人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王安石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見他右手拿起一雙筷子,伸到碗底,把麵條穩穩挑起,左手端起只剩半碗湯汁的大碗,輕鬆將麵條端到自己桌上,然後坐下來美美地將面吃完。客人們見此由衷讚歎:這個少年真不簡單!而在一旁的大師傅則臉色通紅,內心卻由衷地佩服王安石真是神童!
4.生花妙筆。王安石在宜黃鹿崗書院讀書時,勤學苦練,少有大志。有一天讀到《開元天寶遺事》時,想擁有一支李白的“生花妙筆”,便去找老師杜子野要。杜先生對他說:“你要像李白一樣,認真作文,只有當你文章裡的字一個個都變成花朵,你才能得到屬於你的生花妙筆。”說完杜先生拿出五百支毛筆送給王安石說:“或許,你要的生花妙筆就在裡頭。”王安石開始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作文寫字,寫禿了一支筆又接著用另一支筆寫,五百支筆寫完了,王安石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生花妙筆”,不禁有些洩氣。杜先生接著對他說道:“只要你能有李白一樣鐵杵磨成針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找到生花妙筆!”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王安石終於寫完了九百九十九支筆,當他握住第一千支筆時,突然感覺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助,雖千萬言,也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這時王安石猛然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這世上哪有什麼“生花妙筆”啊,要說有,也是勤奮之花!從此他摒棄一切雜念,一心讀書,晝夜不倦,終於成為一代大儒,後來連皇帝都拜他為師!